張少成
幾十年前,成都病家習慣把付醫生診治的費用用紅紙包好,送給診治醫生。此包即稱紅包。
紅包內容由病家自定:或包幾枚大洋,或一兩張鈔票;窮人或裹幾張小票子。醫家如收紅包,也不會當面打開點驗。他們心存仁愛,迥異市儈,邊收邊說“小見”或“愧領”;(對貧苦病家)拒收時會說“莫見外”或“免禮”,因為大家都視紅包為“脈禮”并以此稱之。
中華禮義之邦,言行舉止離不開禮。醫家診費名為“脈禮”,那“脈”字與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切脈”有關。
如今有報載文字誤為“墨禮”,令人噴飯后猛省:當今紅包其實已是病家額外支出(診治費實已另付),私下遞與醫護人員,希望后者對病員費心,即買個平安——但一般遭到拒收,因為那是不義之財,當謂之以“墨金”。
須知此“墨”非“脈”,乃“貪官墨吏”之“墨”,只有貶斥之義。
筆者以為,既已支付診治費用,病家要感謝醫護人員,倒不必送什么“紅包”(“墨金”);或可以送一束(或一朵)花,寫一幅字,或說幾句感謝的話……我們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不是利欲熏心的市儈)通常習慣以“應該的”、“不必謝”來回答病員和家屬們的致謝。
我們應當尊重醫護人員的崇高品德,用傳統的、美好的禮儀(不是“墨禮”或“紅包”)來表達病家由衷的敬意和謝忱!
作者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