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鵬 陳超
在上海廣闊藍天之下,有一個烏云般的惡魔,正悄悄地泛濫在申城大街小巷,侵蝕著人們的身體和精神,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安定。這,就是毒品!多年來,公安機關對涉毒違法犯罪行為保持著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但本市的毒情形勢依然嚴峻,呈現出毒品多頭滲透、種類多元、毒品犯罪活動更加隱秘等現狀。
一是在本市毒品消費市場的刺激下,境內外毒品對本市危害進一步加劇。2014年,本市共偵破毒品案件4540多起、抓獲涉毒犯罪嫌疑人4900多人、繳獲各類毒品677千克。二是毒品種類的不斷增多,導致毒品消費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吸毒人員中使用冰毒、搖頭丸乃至氯胺酮、麻果、“開心果”等多種類型興奮劑型毒品逐步泛濫。此外,還有部分人群濫用杜冷丁、嗎啡、安鈉咖等精麻藥品。三是毒品進出渠道不斷翻新,藏毒方式多樣化。由于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設施的迅速發展,為毒品販運提供了便捷條件。
增強全民禁毒宣傳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據統計,當前本市每百人中就有一名潛在的吸毒人員,這對于具有23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上海的禁毒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登記、戒毒管理上,而是要創造一個從源頭禁斷、嚴格執法、全民參與、社會協助四位一體的立體化、深層次、大力度的禁毒工作新局面。目前,上海境內已經出現新型毒品流通泛濫、網絡傳播教唆吸毒、青少年毒情教育缺失等現象,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否則,長此以往毒品將進一步危害城市細胞,蠶食人們的精神世界,導致層出不窮的社會不安全因素。為此,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社會各有關方面,都要積極做好禁毒宣傳教育工作,實現禁毒宣傳教育的全覆蓋。
演藝“明星”的吸毒問題亟需加以約束和懲戒
當今社會演藝界明星社會影響力較大,一旦出現所謂“明星吸毒”會在特定人群中產生輻射效應,增加禁毒工作的難度。諸如港臺當紅小生柯震東、房祖名,內地歌手李代沫等人,當他們出現在影視節目中和作為廣告界代言人,必將對青少年及“追星族”產生極強的感染力。明星涉毒后,還逍遙法外或者不思悔改的,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社會“負能量”傳播,這種違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不良社會風氣必須得到強力扭轉。早前,文化部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經有專門針對涉“黃賭毒”演藝人士禁止參與制作廣播電視節目,或者舉辦文藝演出以及代言廣告等規定,該項規定對凈化文藝市場空氣,確保無毒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毒駕”問題嚴重威脅城市交通安全
近年來,國內多次發生因吸食毒品造成精神異常引發的交通肇事肇禍案件和重大交通事故。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對駕駛人的影響及在交通安全中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降低駕駛人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和自控能力。“毒駕”之所以屢禁不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違法成本低。《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等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毒駕”為禁止性行為,但并未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在日常執法實踐中,對于“毒駕”尚未肇事的,公安機關只能對吸毒駕駛人的吸毒行為進行處罰,而對其“危險駕駛”卻沒有相關的處罰依據。二是查處“毒駕”難。目前,國內對“毒駕”的查緝機制尚不完善,查處“毒駕”尚未形成常態化。
病殘吸毒人員收戒難嚴重影響禁毒工作成效
目前,本市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由于容量(床位)的數量限制、安全保衛問題和費用支出等原因,很多身患艾滋病和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吸毒人員沒有專門的醫療力量可以接收醫治,也不適宜在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內羈押,導致脫管、漏管。有的違法犯罪分子更是利用這一制度漏洞,專門尋找病殘吸毒人員作為運輸、販賣毒品的“眼線”或者工具,形成禁毒工作“頑疾”。此外,有的吸毒人員在面臨公安機關抓捕過程中,通過吞食金屬類異物等方式自殘,以期逃避強制隔離戒毒的懲戒。
上海禁毒斗爭需要地方法制保障
由于吸毒帶來的社會危害眾所周知,本市亟需有一部整合規范全市禁毒工作的地方性法規,讓禁毒工作在執法過程中依法規范有序地開展。據悉,當前市人大內司委正在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上海禁毒條例(草案)》立法調研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將于9月份審議《上海禁毒條例(草案)》。對于上述禁毒工作中的存在相關問題,立法調研組已經給予了充分關注。衷心期待在接下來的立法工作中能夠推動解決相關問題,為本市禁毒工作開創新局面提供有效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