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的。黨領導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三三制”政權建設,維護了統一戰線內各階級的團結,鞏固了根據地,支持了敵后戰場乃至整個中國戰場的斗爭,也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和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經驗。本文為大家介紹“三三制”相關情況,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的政權政策,由毛澤東同志1940年3月6日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中首次提出:“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
實施“三三制”的背景和原因
實施“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政權問題上的體現。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抗日根據地內建立的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而要達此目的,必須采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
實施“三三制”,也是建設民主的新中國的重要步驟。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戰過程中一直在爭取民主。一方面,民主作為手段,“政府越民主,戰爭就越好進行”。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認為,抗戰的目的,不僅是趕走日本帝國主義,還要贏得較戰前大大進步的民主的新中國。毛澤東同志1940年1月所作《新民主主義論》則明確了未來一階段新中國既不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也不立即實行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判斷一個地方的社會性質是不是新民主主義的,主要地是以那里的政權是否有人民大眾的代表參加以及是否有共產黨的領導為原則。因此,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便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標志。”
實施“三三制”,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上問題上抵制右和“左”的錯誤傾向,是當時斗爭的焦點和關鍵。1939年12月,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到毛澤東同志提出“三三制”的1940年3月,“目前是國民黨反共頑固派極力反對我們在華北、華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而我們則必須建立這種政權,并已經可能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據地內建立這種政權的時候。我們和反共頑固派為政權問題在華北、華中和西北的斗爭,帶著推動全國建立統一戰線政權的性質,為全國觀感之所系”。毛澤東同志1940年12月又指出,各抗日根據地內,遷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民黨,甘愿束縛自己手足,不敢放手發展抗日革命勢力的右傾觀點,過去嚴重地存在過,已經基本克服了。同時,由于國民黨反共所引起的過左傾向,卻普遍地發生了。許多干部不明白,包括“在政權工作中共產黨員的完全獨占”的土地革命后期許多過左政策,不但在抗日時期,一概不能采用,就是在過去也是錯誤的。
“三三制”的具體要求
就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和意義,毛澤東同志1940年3月指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必須保證共產黨員在政權中占領導地位,因此,必須使占三分之一的共產黨員在質量上具有優越的條件。只要有了這個條件,就可以保證黨的領導權,不必有更多的人數。”“必須使黨外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為他們聯系著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群眾。”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抗日統一戰線中的進步派。“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中等資產階級就是除大資產階級以外的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是地主階級的左翼,即帶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地主。他們往往站在進步勢力和頑固勢力之間的中間立場。“在中國,這種中間勢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為我們同頑固派斗爭時決定勝負的因素。”“這些階層的爭取,是孤立頑固派的一個重要的步驟。目前我們決不能不顧到這些階層的力量,我們必須謹慎地對待他們。”只有漢奸和反共分子才沒有資格參加政權。
同時,毛澤東同志指出,“三三制”是大體上的規定,各地須依實際情況施行,不要機械地湊數字。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同志又提出,在蘇北等處開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地方,共產黨員還可以少于三分之一。“在民意機關中也可以容許少數右派分子參加。”
就政權的具體含義,毛澤東同志提到,“建立抗日政權之時,應該采取我黨中央所決定的‘三三制’”,“不論政府機關和民意機關,均要吸引那些不積極反共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代表參加”。可見,政權指政府和民意機關。當時,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內的各級民意機關基本為參議會。
就“三三制”人選的產生方式,毛澤東同志指出,“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產生,應經過人民選舉。”“凡滿十八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具體就政府與民意機關的關系,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的彭真同志在1941年向中央政治局報告時認為,民意機關應由公民直接選舉,各級政府行政委員會應由民意機關選舉。
就“三三制”政權內黨與非黨人士關系,毛澤東同志指出,所謂黨在政權中的領導權,“不是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我們,而是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說服和教育黨外人士,使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必須教育擔任政權工作的黨員,克服他們不愿和不慣同黨外人士合作的狹隘性,提倡民主作風,遇事先和黨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數同意,然后去做。同時,盡量地鼓勵黨外人士對各種問題提出意見,并傾聽他們的意見。”“別人說得對的,我們應該歡迎,并要跟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說得不對,也應該讓別人說完,然后慢慢加以解釋。”
就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毛澤東同志指出,糾正“共產黨員完全獨占政權”,執行“三三制”時,應是有步驟的,不可操之過急,最下層政權可以酌量變通,防止引起干部不滿、群眾懷疑、地主豪紳把持政權。
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三三制”實踐
在1941年9、10月舉行的陜甘寧邊區參議員選舉中,非黨候選人尤其是開明士紳落選甚多。所以加聘46名非黨人士為參議員,以基本符合“三三制”。1941年11月,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參議會選出的9名常駐議員中,共產黨員3人;選出的18名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7人,超三分之一,徐特立同志當即申請退出,按得票多少次序,由非黨人士向文煥遞補。
在這次會議上,開明紳士李鼎銘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并提出“精兵簡政”提案。當年12月,中共中央即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
這次會議也非全是“一堂和氣”。參議員折聚英回憶,“討論選舉法那天,辯論得好熱火”。有“戴眼鏡”的參議員對選舉法草案提出修正案:“選民資格,首先要具有中學文化程度。連自個名字也寫不上,還能管理國家大事?”引起的反應是:“我們可不依。這不是把勞動人民打在陰山背后,永世不得見太陽!”“不識字的工農算不算人民,要不要作主?”
晉冀豫邊區參議員選舉于1941年4月進行。候選人的比例嚴格按照“三三制”,把共產黨員控制在三分之一內。1941年7月7日,晉冀魯豫邊區(此時魯西33縣被劃入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參議員133人中,共產黨員46人,占三分之一。選出邊區政府委員15名,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強一點。
1941年4月,鄂豫邊區召開第二次軍政代表大會,代表67人中,共產黨員32人,大半為中間人士。選舉的邊區行政公署3名主席、副主席中,共產黨員1人;行署執行委員21人中,非共產黨員18人。1942年3月22日,鄂豫邊區召開首屆抗日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26人中,共產黨員47人,占37.3%,其余都是國民黨員、知識分子、開明士紳、資本家以及工、農、青、婦代表。
晉察冀邊區1940年7月至10月選舉區代表會、縣議會和邊區參議會。彭真同志向中央報告,競選斗爭異常激烈。工人、貧農參加選舉的積極性很高,他們不愿使政權落入地主手中,偶有操縱選舉使地主無法競選的。地主參選也非常積極,很多地主在普選時故意表示開明,但當其失敗之勢明朗時,即集中票數選一二名精明強干并在村中印象較好的頑固分子出來。
1943年1月15日,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召開。288名參議員中,中間勢力占36.2%。參議會選出的駐會參議員辦事處由7人組成,共產黨員2人;邊區行政委員會由9人組成,共產黨員3人,國民黨員2人,無黨派人士4人。
彭真同志認為,“三三制”收效極大,許多原來反對共產黨的地主轉變了態度。同時,在普選中要百分之百實現“三三制”極為困難。盡管這樣,“三三制”的規定仍是十分必要的。“三三制”雖不可能普遍嚴格實現,但大體實現是可能的。彭真同志還指出,“三三制政權是鎮壓敵偽漢奸活動和抵抗日寇侵略的民族斗爭的武器,同時也是在政權中占優勢的階級進行階級斗爭的武器,它不是維持各階級均衡的中立的東西。但在今天,政權作為階級斗爭武器的作用是從屬的,不應損害其成為在全民抗戰中民族斗爭武器的主導作用。”
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仍明確“三三制”不變。1947年2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黨內指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中指出:“解放區在堅決地毫不猶豫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條件下,‘三三制’政策仍然不變。在政權機關和社會事業中,除共產黨人外,必須繼續吸收廣大的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開明紳士等)參加工作。” (作者系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