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強
近年來,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積極謀劃部署,對高端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提出了“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如,美國2012年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英國2013年提出《工業2050戰略》,德國2013年發布《工業4.0戰略》。這些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將其信息技術的優勢廣泛、深入地應用到傳統工業領域,切實提升工業生產能級,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的引領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隨之成為一些國際大都市應對科技革命、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的重大戰略。中共上海市委十屆七次全會也明確提出,要“研究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于上海這樣既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又有信息技術優勢的大都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發展智能制造,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有效路徑。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上海在智能制造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智能制造以局部應用為主,集成協同水平偏低,產業鏈上下游銜接不夠順暢;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較缺乏,很多信息技術企業還處于產業鏈下游和價值鏈低端;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還不高。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的新要求,為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繼續當好科學發展先行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做好頂層設計,抓緊制定標準和規劃
智能制造的本質,是利用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企業間的網絡化和集成化,從而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這就要有專門的機構,負責頂層設計以及標準體系、發展規劃制定等工作,構建良好的合作機制和信息交換機制,推動智能制造能力快速提升。為此建議:一是成立專門的推進機構,負責標準體系、參考架構制定,同時選擇條件成熟的行業或領域開展應用推廣;二是編制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關鍵技術、重點領域、政策措施等,并將智能制造有關內容納入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二、聚焦“四新”經濟,推動試點示范應用
智能制造發展要與“四新”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智能制造具有產業鏈條長、覆蓋領域寬、技術能級優、生產效率高等重要特征,已經滲透到上海“四新”經濟多個“抓手型”領域,成為引領和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驅動要素。為此建議:
一是聚焦“四新”經濟領域優先行動方向,包括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金融支持、人才培訓等,加快提高上海制造業水平;二是在“四新”經濟的“抓手型”領域實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三是加快培育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推動服務型制造業發展,如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制造的指導意見。
三、營造良好支撐環境,助力智能制造創新發展
智能制造作為技術創新之源泉、國際競爭之焦點,其培育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基礎環境、特別是政策環境的支撐,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形成共識,建立健全配套政策體系。為此建議:
一是圍繞智能制造以及“兩化融合”重點領域,加快研究制定支持創新突破的財稅、金融、人才、產用結合等相關政策;二是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業電子商務應用,支持工業設計及相關軟件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不斷提升生產性服務業信息化水平;三是推進面向工業企業的“云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建立完善面向智能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服務體系。
四、重視網絡與信息安全,確保控制系統安全運行
智能制造的獨特優勢,是依托信息技術把物聯網和服務網應用到制造業核心領域。但是,在這種開放網絡環境下,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尤為突出。為此建議:
一是強化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保障,在體系建設、等級保護、風險評估、標準制定、產品開發、驗證評測等方面做好統籌考慮;二是強化網絡與信息安全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基礎設施等建設;三是嚴格落實監管機制,推動安全保障方案和信息安全國際標準的對接,督促制造業各行業嚴格落實安全責任,確保重要工業控制系統設備和網絡安全。 (作者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