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
據統計,2013年,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指數排名第35位。根據市人大調研材料看,2012年上海擁有研發人員20.9萬人,在國內各省級排名第六,低于日韓(130人/萬名);每萬元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帶來高技術企業的產值為10.4萬元,低于廣東20.3萬元的水平。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兩院院士大會提到:“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韓正書記在去年8月赴市科委調研時也強調:“當前科技創新從研發、應用到產業化的鏈條是阻斷的。是什么阻斷了這條科技創新之鏈?背后的原因是不合理的體制機制?!?/p>
創新鏈阻斷的根本原因
完整的產業鏈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化研究。其中,應用研究包括課題研究及成果轉化研究,而重點在于后者。通常而言,課題研究與成果轉化研究的投資及耗時投入比應為1:10,而在我國卻僅僅為1:0.5~0.7,許多人更是以前者代替后者。確切說,課題研究對應的創新屬于短平快創新,屬于模仿,是目前絕大多數創新企業的現狀;而成果轉化研究屬于長期創新范疇,需要至少5~8年的研究時間,是再創新及真正原始創新階段,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與國外科技水平的差距所在。如西藥研究,對西藥的簡單仿制屬于課題研究階段,而將西藥應用于動物及臨床試驗則屬于成果轉化研究階段。新藥經過應用研究階段才能上市,而不是模仿成功后就上市。
通常一個行業或領域由小變大時期,多見于科研課題研究;而開展長期成果轉化研究,往往發生在這一行業或領域由大變強時期,或者說轉型發展時期。假如把創新分為短平快創新與長期創新,很多企業都在開展短平快創新,而真正致力于做長期創新的企業卻為數甚少。這就迫切需要政府從體制機制上加以引導和鼓勵,使創新從“短平快”走向長期、核心、高端,真正達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層級。
政府如何打造創新鏈
上海如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我認為,應借鑒北京及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將目前阻斷的創新鏈連接或進行重建。
一是建立長期創新承載區——楊浦創新平臺。單論創新,楊浦目前未必國內領先,但論長期創新的基因,楊浦區內各大國內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幾十年的積累沉淀,尤其在產業鏈中的基礎、應用研究方面國內罕見,具有巨大的創新潛力。當前楊浦經過了二次轉型,應圍繞長期創新,著重發展高端服務業,形成城區的核心競爭力和名片。區政府要進一步高度關注、主動對接區域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國家級、市級重大長期創新項目和行業的前沿龍頭項目,關注和引導長期創新來帶動短期創新工作,實現真正創新轉型。
二是營造適合創新中心成長的生態環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后,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來自于是否有其相適應的創新土壤與環境。許多文章談到我們與硅谷的差異,與中關村以及深圳、江浙的差異,認為創新難度很大。我認為,應該圍繞產業鏈的全壽命周期去分析,才能全面系統且有的放矢去建立、追趕。以LCC模型理論模型分析,目前可以從以下方面建立和完善地域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已繼續列入市人大今年工作計劃,也極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非營利機構(包括智庫)的培育及法律突破;知識產權保護;引入和培育長期創新機構(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引入和培育國內行業龍頭機構(相對引入行業龍頭企業更實際及更有性價比)等等。建立相對良好的綜合地域生態環境系統后,也必然會吸引更多VC、PE、金融機構和500強總部入駐,進一步加速助推城市創新轉型。 (作者為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上海電纜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