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冉 沈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以第三方支付、余額寶、人人貸、眾籌等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迅猛。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網絡借貸領域,截至2015年7月,全國P2P網貸運營平臺達2136家,1-7月成交量達825億元;眾籌融資領域,2015年上半年,全國眾籌平臺達到211家,上半年總籌資金額達46.66億元;互聯網基金銷售領域,以“余額寶”為例,截至2015年8月,用戶數達1.49億,其對接的天弘貨幣基金規模6133億元。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作為一種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在豐富投資產品,拓展投資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為金融市場注入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當看到,互聯網金融雖然在交易機制和業務技術上有所創新,但并未改變傳統金融的核心功能和金融契約的內涵,其面臨的風險既包括傳統的金融風險,也包括體現互聯網特征的風險。
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業務定義、經營和風險管理的原則要求以及監管職責分工。雖然《指導意見》初步明確了分類監管的思路,但具體的監管手段和監管體系仍存在較大缺失:一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合法性難以確定,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具體表現為,我國法律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立法,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也沒有國家標準;二是現行金融監管體系無法完全覆蓋,互聯網金融管理分散,具體金融監管機構無法確定可行使權限;三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手段欠缺。互聯網金融交易的虛擬化、交易對象的全球化和交易時間縮短、交易頻率較快給監管帶來了極大挑戰,傳統現場監管手段已不能適應。
從國外的監管經驗來看,各國均要求支付機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后方可營業。P2P監管方面則有兩種不同做法,有的國家,如美國,由金融監管機關根據法定職責,各司其職開展監管,并制定針對性的監管規則,重點規范信息披露、風險提示、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內容;有的國家,如英國,要求P2P平臺申請銀行牌照,適用銀行業的監管規則。股權眾籌融資監管上,大多數國家均持鼓勵、支持的態度,但監管尺度有所不同,如美國2012年通過《創業企業融資法案》適當放開眾籌股權融資要求,同時重點規范了投資限額和信息披露制度,而英國、法國則是納入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進行監管。
筆者認為,要加強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立法,構建監管制度體系。從立法上明確互聯網金融相關主體的法律地位、準入門檻、業務邊界及風險管理要求,明確監管原則、監管主體及其職責范圍。在審慎監管的同時,注重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建議前期可考慮采用“負面清單”的方式,將非法集資、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列入清單重點監管,對清單之外的創新行為,進行動態跟蹤和分析,結合其發展情況,逐步制定出臺相應的監管措施。
二是要創新監管手段,加強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監管機構要提高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的能力,加強信息共享和監管合作,建立金融綜合信息監管平臺,使跨領域的數據合作與數據監管常態化。依托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的信用管理,健全金融市場客戶資信和風險評價機制,完善金融市場信用體系。
三是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是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許多國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點,具體體現在:要加強對金融消費者互聯網投資理財教育,不定期發布維權提示和風險提示,提高消費者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強化互聯網金融關于投資收益、風險信息等核心內容的披露義務;完善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建立在線爭議投訴受理、爭議解決機制;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個人信息保護的特殊要求,細化個人信息保護的標準、操作規則,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