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治庸辦舉辦的第四場電視問政會,共曝光13個問題,23名相關人員受到問責處理,其中處級干部8人。
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通過電視問政,讓干部當場面紅耳赤、下不了臺,而且事后還要遭到問責處理。這樣的問政該問,問得好,問得大快人心。
但細一想,人們關注問政更多的,不是電視采訪的一次偶然,更不是眾目睽睽下的一次作秀;而是老百姓對執政行為的認可度高不高,從中反映干部是不是在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為地方發展搞好服務。
由此看來,電視問政不僅是“問干部”,更在于“問民意”。電視作為一個大眾傳播平臺,上演電視問政的“節目”,看的人多,評價的人也多,有利于老百姓了解為官者做了哪些事,做得好不好;也有利于當地政府了解老百姓對所做的事情認不認可,買不買賬。
既然問政的終極目標是“問民意”,那么在電視問政的要素設計時,不能以問倒干部為目的,而要以問清民意為目標。比如在問政的內容上,要更加貼近民計民生,在問政的方法上,要吸納更多的民眾參與評價等等。只有多聽群眾的評價,只有把民意作為執政風向標,才能讓干部的行為得到更好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