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陳波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五個文明”的具體內涵,電視劇作為我國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收視份額最高、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功能,是構建社會文明、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文認為電視劇具有歷史再現與民族認同、文化傳承與審美導向、文化外交與塑造國家形象等正功能,同時也具有戲說歷史與顛倒是非、沉溺歷史與脫離現實、雷劇頻現與充滿腥性等負功能,只有高質量、有文化內涵,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精品電視劇才能發揮文化傳播的最大功效。
【關鍵詞】電視劇社會文明文化傳播媒介與文化
社會文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文明是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狹義社會文明的有機統一①;狹義的社會文明是指社會領域的進步程度和社會建設的積極成果,是社會主體文明、社會關系文明、社會觀念文明、社會制度文明、社會行為文明等方面的總和②。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大眾傳播媒介對社會發展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英尼斯更是把傳播媒介與文明發展這一宏大的主題聯系起來,試圖闡釋媒介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③。傳統文化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迅速發展,大眾文化的傳播途徑可能是最經濟有效的。如果要傳播一種文化的語言、宗教、價值觀、傳統以及習俗等核心內容,電視劇無疑是一個理想的載體④。憑借著其輻射面和影響力,電視劇在當今大眾文化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⑤。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已有的1974個電視頻道中,播放電視劇的頻道有1764個。電視劇作為我國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收視份額最高、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功能。然而,在現有的關于電視劇的研究中,學者和專家們往往把目光集中于獨立的文本,也就是某個或某幾個電視劇作品本身,品評其優劣得失⑥,鮮有將電視劇與文明的興衰掛上鉤。本研究通過對電視劇在社會文明構建中的作用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提出提升電視劇社會績效的機理與路徑。
一、電視劇的正功能
受眾對電視媒體的心理需要基本上可以簡化為三類,即指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需要、指向個體內部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以及以溝通交流為目的的社會化需要⑦。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將電視受眾需求大體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五個層次⑧,能滿足受眾身份認同心理、補償心理、懷舊心理、獵奇心理、回歸傳統心理的電視劇通常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⑨。和其他電視節目相比,電視劇作為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既虛擬又仿真的反映,它更具魅力地活躍在觀眾的注意、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意象中,對觀眾的價值取向和意識構成具有較強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電視劇質量將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⑩。
1、歷史再現與民族認同
歷史正劇是以真實的歷史史料為題材改編拍攝的電視劇,劇情中涉及的較大事件都是歷史中發生過的,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具有歷史主義的態度,對所敘述的主要事實盡可能做到與史記記載相符。歷史正劇是對歷史的再現,是受眾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源泉。隨著其影響的日益擴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在傳播過程中塑造并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也開始逐漸為相關機構所重視⑾。歷史正劇不僅是我國電視劇的熱門題材,業已成為各民族、國家宣講歷史,構建意識形態的利器,對增強民族認同感大有裨益。
《秦始皇》《大秦帝國之縱橫》《漢武大帝》《成吉思汗》《吳越錢王》《貞觀長歌》《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臺灣巡撫劉銘傳》《走向共和》《開國大典》等“還原歷史,關照現實”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均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改編拍攝而成,充分反映了某個特定年代的歷史問題,讓我們在為主人公和國家命運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
以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為例。這部電視劇主要描繪的是戰國史上邦交多變的時期,大秦如何在內憂外困的時局中縱橫捭闔并由弱變強的故事。場面宏大,氣勢恢弘,攝人心魄,給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正如著名理論評論家李準所言,“(《縱橫》)整個框架對主要人物的歷史定位,都非常符合歷史,同時在細節上也充滿了激情,都有堅實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歷史框架作為基礎。”
2、文化傳承與審美導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中入世、中庸、和諧的哲學理念和內省的審美意識,對我國電視觀眾的審美心理影響深遠,形成了我國電視觀眾獨特的趨同性、內省性和參與性等審美心理特征⑿。反過來,電視劇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載體,通過電視劇的命名可以傳播我國的愛國觀念、家庭觀念、親情觀念以及比喻修辭文化⒀。
電視劇中的文化傳承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傳統文化題材、符號化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的審美意蘊三類⒁。如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服飾、器樂、歌舞,以及其中暗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均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以電視劇為載體傳播傳統文化,受眾更容易接受,這樣就可以在無形中提高受眾的文化修養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通過對近年來熱播電視劇在受眾中的反饋分析不難發現,電視劇對受眾的審美意象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隨著每部時裝電視劇的熱播,劇中主人公的服飾搭配也被劇迷們競相模仿,引領了當季服裝流行風潮。電視劇《潛行狙擊》的熱播,讓陳法拉的同款風衣在網購平臺大受歡迎。韓劇《城市獵人》的熱播,不僅帶動了從外套到手袋再到飾品的潮流,就連女主角受傷時獲小朋友贈送的卡通創可貼都紅了。中國的都市劇也曾捧紅不少飾品,如《奮斗》中馬伊琍佩戴的項鏈,《泡沫之夏》里大S的閃鉆綠絲帶,《宮鎖心玉》里楊冪的波西米亞長裙,等等。
3、文化外交與塑造國家形象
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文化外交在增進人民間的了解與友誼,促進國與國之間關系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對內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消費需求,對外可以傳遞中華文化,對塑造國家形象大有裨益。韓國、日本等國的電視劇,正在憑借文化內涵而征服亞洲、甚至世界⒂。
電視劇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電視劇要貼近當下生活,忠實地反映文化本身和一個國家不斷變化著的實際。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非洲國家坦桑尼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談到了正在該國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致使中國國產劇的出口引發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電視劇市場的持續繁榮,也逐漸有反映當代中國老百姓生活的《奮斗》《蝸居》《家有兒女》等電視劇走向世界。這些電視劇在向世界展現一個當代中國的同時,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文化壟斷,對重構中國的文化形象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
二、電視劇的負功能
電視劇是一柄雙刃劍,優秀的電視劇對再現歷史、傳承文化大有裨益,但亦有一些影視制作公司抱有僥幸心理,打政策擦邊球,生產了不少戲說歷史、甚至是歪曲歷史的電視劇;一些電視劇的創作脫離現實生活,未能反映時代變遷和人民幸福生活;還有一部分電視劇格調不高,過于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內容充滿色情、血腥和暴力。
1、戲說歷史與顛倒是非
“宮斗劇”“穿越劇”等題材是電視劇生產機構和播出平臺的最愛,然而很多宮斗劇充滿了戲說歷史與顛倒是非的情況。《王的女人》將秦末漢初劉邦、項羽的故事戲說成項羽與呂雉互相愛慕,最終有緣無分的結局而遭到眾多學者的炮轟。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曾慶瑞點名批評了《王的女人》,認為于正的這部作品“將戲說歷史推向了登峰造極”。這些戲說歷史的電視劇以極不嚴肅的態度對待一些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歷史問題,造成“假亦真時真亦假,真亦假時假亦真”的局面,最終將使人們逐漸喪失真假觀念和是非觀念。
2、沉溺歷史與脫離現實
我國的電視劇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的電視劇都是以古裝劇和武俠劇為主,出口的國家也局限于和我國屬同一個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在海外影視劇市場,中國電視劇的主題詞時常是“皇帝”“后宮”“辮子”等,這些電視劇反映的內容與中國當代百姓的生活相去甚遠。由于這類電視劇在國外的廣泛傳播,致使很多國外的民眾缺乏對現代中國的了解,這不利于他們對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了解,也不利于中國大國形象的建立。
3、雷劇頻現與充滿腥性
當下我國抗戰類題材電視劇出現過度娛樂化傾向,手撕鬼子、褲襠里藏雷等抗日神劇數見不鮮。另外,我國電視劇還出現了“逐底競爭”的現象,一些電視頻道為了爭取收視率,同時又控制制作和播出成本,不是在電視劇制作的創新和制作質量上加大投入,而是片面迎合觀眾的心理需求,競相制作播出庸俗、低俗、媚俗的電視劇⒃。為了奪人眼球,部分電視劇“不計后果,不擇手段”,有的過分渲染血腥與暴力,夸大犯罪分子的能力,刻意追求刺激,營造恐怖的視聽效果,在社會上引起了不良反響。還有一些電視劇過于詳盡地展示作案細節,有教唆他人犯罪之嫌。
結語
電視劇具有強大的教化功能,在文化對外傳播中可以起到其他節目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高質量、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才能發揮文化傳播的功用。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電視劇生產與消費的第一大國,但我國電視劇卻陷入“高產低質”的怪圈。要想提高我國電視劇的內容和品質,有賴于政府主管部門對電視劇創造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影視制作機構的從業人員自覺提高藝術修養,力爭生產出更多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精品電視劇。
參考文獻
①弓克,《論“五個文明”》[J].《新長征》,2007(21):18-21
②陳德欽,《論“五個文明”的內在關系結構》[J].《科學社會主義》,2009(2):45-47.
③張晗,《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偏向》[J].《青年記者》,2012(31):62-63
④李宇,《淺析電視劇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以CCTV-4電視劇節目為例》[J].《現代視聽》,2010(12):13-17
⑤程蔚東,《當代電視劇的表達和抵達》[N].《人民日報》,2011-12-30
⑥董浩宇,《中國電視劇產業:難點與對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0-69
⑦錢綠怡,《電視審美特性與受眾心理需要的滿足》[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6-88
⑧李城,《電視文藝受眾心理與素養教育》[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0):92-96、105
⑨齊紅飛,《電視劇<金婚>熱播的受眾心理分析》[J].《閱讀與寫作》,2009(6):13-14
⑩⒂洪鷹松,《論熱播電視劇對觀眾的審美導向》[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6.
⑾蔡騏、盛蘭,《大眾傳播中的歷史再現與民族認同——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幾點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46-149
⑿趙利民、陳愛華,《中國電視受眾審美心理特征》[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11):52-53
⒀趙麗華,《試析電視劇命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用》[J].《新聞知識》,2012(1):83-84
⒁喻小帥,《電視劇中的文化傳承》[J].《青年文學家》,2013(1):237、239
⒃謝艷斌,《省級衛視電視劇產業發展的反思與展望——兼論電視劇交易市場的發展》[J].《現代傳播》,2011(12):153-154
(作者:劉曉寧,武漢晚報社記者;陳波,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2014級博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