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摘要】在采編播一體的廣播形式下,如何運用廣播語言,講好人物故事,是很多廣播節目主持人孜孜不倦探索的問題。本文通過大量例子闡述了廣播人物專訪的編輯主持技巧。
【關鍵詞】廣播語言廣播人物通訊節目
狹義的廣播語言是指播音員主持人從電波中發出的聲音,而隨著廣播的發展,筆者認為,廣播語言還包括采訪對象、現場音效,以及烘托節目氛圍的音樂等等。而所有這些廣播語言事實上僅是廣播的表現形式,如何巧妙地運用豐富的廣播形式展示專訪人物的特征和事跡,從而體現所要宣傳的主題是主持人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報道人物的選擇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眾所周知,廣播人物專訪,是指運用廣播為載體,以專稿的形式,通過采訪該人物的事跡,展示該人物的人生片段,體現其個性特征,從而讓聽眾從他人的故事中受益。因此,人物選擇十分重要。
1、可以選擇行業中有代表性或者有突出貢獻的人物
在他們的生活和經歷中能夠展現出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僅從對方的點滴事例就能夠起到鼓舞人、打動人的效果,而不是需要靠編輯主持人用喊口號的形式“美化”采訪對象。
2、選擇“與眾不同”的人物
事實證明,與眾不同的報道對象更能夠抓住聽眾的耳朵。《爸爸的事業》是安徽音樂廣播2011年父親節特別節目,在這期節目中,主持人沒有高歌為家庭不辭勞苦、在外奔波的高大父親形象,相反,選擇了為了兒子的教育放棄自己事業回歸家庭,并成長為優秀心理咨詢師的父親陳紀綱,引起了聽眾激烈的討論:作為男人,如何權衡事業與家庭的關系,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親的缺位究竟有著怎樣的后患。(以下摘自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三等獎廣播稿件《爸爸的事業》)
陳紀綱:我當時意識到了孩子的問題是我造成的,很多現在的家庭是一樣的,父親在外面掙錢,和孩子的交流是很少的。我覺得,一個男人最大的事業就是他的孩子。
主持人:如果說第一次辭職是為了成就一個男人的夢想,那么第二次辭職,是因為陳紀綱想拯救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名真正的父親。
這樣的人物選擇讓人物專訪不僅僅局限在表現人物特點上,而是通過節目,引發聽眾思考,給予聽眾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細致深入地采訪,合理巧妙地組稿
廣播節目有著稍縱即逝的特點,廣播人物專訪一般時長以10—15分鐘為宜,因此,無法大篇幅全面地體現被報道的人物,但這并不意味著廣播人物專訪就可以泛泛而談。相反,對于采訪和組稿則有著更高的要求,若想在短小的篇幅中全面而精彩的體現人物特征,采訪要更加深入、細致、全面,選材則要巧妙,方能合理的組合成一檔立體生動的廣播人物專訪節目。
1、根據材料搜集制定合理的采訪計劃
對專訪人物的材料搜集,是采訪前的必備工作。根據材料,可以列出基本的采訪提綱,希望采制的錄音素材等計劃。
對于已經被大眾所熟知的人物,材料搜集相對簡單,但關鍵是要挖掘出之前報道沒有的內容。比如“中國好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合肥西站客運員劉明亮”,網絡和報媒對他的報道鋪天蓋地,十分全面,其中有一個小情節,各媒體均有體現,即某年夏天,懷著孕的妻子扶著中暑的丈夫在西客站被劉明亮發現,于是劉明亮熱心地為小伙子解暑。
那么后來呢?這對夫妻有沒有再從此經過呢?他們和劉明亮是否還發生過其他故事?安徽音樂廣播主持人將這個疑問列入了采訪計劃,于是,節目中,有了如下生動的描述,這也是其他媒體所沒有涉及的內容:(以下摘自安徽音樂廣播“2012年雷鋒月特別節目”——《劉明亮的工作日記》,該作品獲得2012年度安徽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獎)
主持人:三年后,這對已為人父母的夫婦帶著三歲的孩子再次來到合肥西站,找到劉明亮。
劉明亮錄音:當時我都不記得了,他們說感謝我當年幫他解暑。他們把事情一講我想起來了。我也挺感謝這位旅客,他還把我記著。
獨家報道的人物專訪材料搜集較為困難,這就需要主持人多次深入到被采訪對象的工作生活中去,發現故事,傾聽故事,然后講述故事。2013年,安徽音樂廣播開設了“實干托起中國夢”的人物專訪節目,采訪報道各行各業的模范代表,用他們愛崗敬業的感人事例體現“中國夢”這個大主題。
在醫護行業中,主持人選擇了從國外留學歸來,幫助無數腦癱兒實現康復夢想的專家吳建賢。作為獨家報道,沒有任何素材搜集,主持人只有多次跟隨吳建賢工作,了解她的工作狀態,于是邂逅了正在做康復治療的醫科大學學生、腦癱患者陳永。然后以陳永為例,講述了他在吳建賢的幫助下,從一個只會匍匐前進的9歲腦癱患者,成長為22歲的醫科大學學生的感人故事。節目通過吳建賢和陳永兩條線索,展示他們各自的夢想,成為一篇視角獨特的獨家人物專訪節目。
2、在采訪中抓住細節,追根問底,烘托主題
在《劉明亮的工作日記》節目采訪時,細心的主持人發現劉明亮的工作筆記本里有一頁是空白的,于是對此進行追問。得知2008年暴雪,劉明亮連續一個月奮戰在工作崗位上,那天女兒急診住院,劉明亮在工作崗位上牽掛女兒,心煩意亂中落下了工作日志。主持人沒有烘托他不顧女兒病情堅守崗位的情節,而是通過展現劉明亮作為父親的愧疚之情從側面烘托主題,這比任何華麗的語言更能打動聽眾的心。
3、根據不同情況,剪輯采訪錄音素材
整理和選擇采訪素材時需要根據采訪對象的語言狀況,節目主題的需求,以及人物特征的展現等方面綜合考慮。
每個采訪對象的語言面貌是大不相同的,有些人物吐字清晰,音色悅耳,語言表現力特別生動,不僅能夠還原事件的原始面貌,還能夠根據采訪的要求提供主持人所需要的素材。對于此類采訪對象,可以較多地運用他們的采訪錄音推進節目的進程。在《吳建賢醫生和腦癱兒陳永的故事》節目中,醫生吳建賢生動的講述了陳永第一次走路的情景,十分具有畫面感,主持人原封不動的保留了這段錄音。(以下內容選擇《吳建賢醫生和腦癱兒陳永的故事》,該作品獲得2013年度安徽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
吳建賢錄音:我出差了七天,他天天問治療師吳奶奶什么時候回來。等我回來以后,我一進去跟他打招呼,他說:“別動!”然后一、二、三……“吳奶奶,我-能-走-路-了……”呵呵,就這一句話……
當然,也有采訪對象的語言表達不理想,語音不清晰,音色聽感欠佳,讓主持人在后期剪輯中痛苦不堪。針對這樣的采訪對象,主持人在組稿時,可以選擇由主持人來講述故事,而采訪對象則描述該故事發生之后的感受,一兩句即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雷鋒式城管”劉正霞的一天》是安徽音樂廣播人物專訪類節目《如歌人生》中的一篇體驗式報道。劉正霞因為工作原因,聲帶小結,聲音極其沙啞且極其不善言辭。因此在節目中,大量的背景故事都由主持人根據自身體驗進行講述,劉正霞則表達了對工作的感悟和態度:(以下素材選自《“雷鋒式城管”劉正霞的一天》,該節目獲得2012年度安徽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
劉正霞:我就希望我做的事都要比人家好,希望我的路段干的比人家整齊。一眼看過去,清清爽爽,心覺得就很舒服。
4、通過細節,展現人物特征
展現人物特征,烘托節目主題是人物專訪的主要目的,大而空的事例或許能夠體現人物的特點,但無法打動聽者,而通過細節為主題服務,展現人物特征,則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安徽音樂廣播社教節目《樹林的理想》講述了一對80后小夫妻,放棄北京的優越生活環境,返鄉執教,和父親共同創辦留守兒童民辦學校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李樹林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小伙子,不愛表達,讓他講述和學生之間的故事,他只是一直在笑,反復說“沒啥好說的,反正都是我學生”。第一次采訪之后,主持人在整理采訪錄音時,發現李樹林教學生打球時,管學生叫“寶貝”的細節,盡管這個錄音素材僅有一兩秒鐘,卻被主持人抓住,并對此進行采訪,用在節目里。(以下摘自安徽音樂廣播獨家報道《樹林的理想》,該作品獲得2014年度安徽省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
音效:李樹林陪學生打球玩耍的背景聲。李樹林:“寶貝,你到這邊來,你看啊,是這樣的,……”
李樹林錄音:我管我們這里的孩子都叫寶貝,大的小的都叫寶貝,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一句“寶貝”,從小處著眼,體現主人公李樹林熱愛學生,視如己出的大愛精神。
5、巧用現場采訪音效,展現人物所在的背景
廣播的神奇與魅力就是有聲無形,通過聲音,可以表現平面媒體所無法展現的魅力,讓被采訪對象更加貼近受眾,盡管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但正因如此,才能引發受眾巨大的想象力。而運用現場音效,能夠簡單有效地展現人物特征。
對城管劉正霞的體驗式報道,是根據劉正霞早中晚工作的時間順序進行的。因此在劉正霞的采訪語言后加入了一天不同時辰,不同場景的背景音效,通過馬路上的自行車鈴聲,三五成群的放學學生以及菜市場的叫賣聲,展現劉正霞所處的工作環境,既節省了描述背景的語言,又能讓聽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樹林的理想》則從頭至尾充斥著朗朗的讀書聲,下課的鈴聲,學生的歌聲、嬉鬧聲,以及李樹林夫婦與學生玩耍的笑聲,營造了溫馨的校園氛圍。
三、運用音樂烘托節目主題
毋庸置疑,音樂是調節情緒的靈丹妙藥,同樣,也能升華人物訪談節目的主題。《樹林的理想》主人公李樹林講述妻子放棄公務員的工作跟隨他返鄉執教的時候,李樹林說道:“她一個女孩子都這么堅定地跟著我,我一個大男人,又怕什么呢?”之后出現了歌曲《跟著你到天邊》的片段“跟著你到天邊,牽著手永不分離”,合適的旋律,合適的歌詞,畫龍點睛,烘托氛圍,令聽眾潸然淚下。
最后,主持人講述故事的能力和串聯的技巧也是人物訪談節目的重頭戲。主持人的語言量不能過大,不能喧賓奪主,而是應該起到承上啟下的串聯作用,在提煉和總結人物個性以及節目主題時,主持人的語言要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切忌沉浸在小情小調中言之無物。不同的人物訪談節目風格,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也應有所不同,或侃侃而談,或清新式的白描,或語言犀利。但再有個性的主持人也要為節目本身服務。
(作者單位:安徽音樂廣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