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茹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播音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機械型播報方式就能滿足受眾需求的了,本文對再創作與電視播音的有機融合必要性、電視播音再創作應具備的素質以及再創作的具體方法進行了分析探討,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電視播音再創作素質
“創作”一詞在通常意義下,人們都將之與藝術聯系在一起。電視播音也是一門藝術,其中涵括了語音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項內容,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與創造性。播音專業的定位是藝術類學科,所以我們需要站在藝術的角度去對其進行研究。一些人在電視播音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播音只需要流暢的讀出稿件即可,其實并不然。著名語言學家徐世榮就曾說:“寫的語言是學問,說的語言也是學問”。播音過程,應該是一項將藝術由靜態轉向動態的再創作過程。
一、電視播音再創作應具備的素質
1、深厚扎實的專業功底
深厚扎實的專業功底,熟練的語言技巧和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是一名電視播音主持的“基本功”。同時,還要求播音員有豐富的內在修養,在播音中須具有真實的情感和敏捷的思維、清晰的邏輯等。
2、能很好駕馭現場采訪場景
采訪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作為一名電視播音主持在現場采訪過程中不能只是做完現場報道后就變成了機械的話筒架子,這失去了播音主持到現場采訪的意義。在出現場時,要去主動發現和捕捉熱點、焦點,從各類紛繁的事物中去找到新聞的價值,并做出深入報道,這才是一名合格電視主播應具備的素質。
3、運用正確的觀點引導受眾
眾多傳媒中,電視在受眾心目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在電視播音中,主播就必須站在正確的觀點對稿件進行分析、綜合、提煉,再通過藝術的再創作,最終以語言的方式將一個真實完整的事件呈現給受眾,引導受眾去了解和體會整個事件。
二、電視播音再創作的具體方法
1、改善語言表達方式
在電視播音中,運用日常的口語表述較之書面語言的直述往往更能得到受眾的認同。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就曾將編導給她的開頭語作過這樣的改動。編導的開頭語是:“國務院今天發出通告,我國人口普查將從XX年XX月XX日開始,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一次……。”非常嚴謹和書面化。敬一丹在播音時按照自己獨有的語言習慣運用日常的語氣將這段詞改為了:“觀眾朋友們,從某年某月某日起,可能就會有人敲你家房門,他們是人口普查員,從這時起,您就參與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兩種說法所表達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效果卻完全不同。將本來屬于政府公文式的報道轉化成了平和親切的信息,貼近了受眾的生活,激發了其對新聞的興趣,成功的引導了受眾對此次播報內容的關注。
2、站在大眾化的視角
時下,人們都在關注電視播音的人文化。電視播音不再是過去的高高在上式報道,更加親民、開放式的電視播音方式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同。將電視播音從嚴肅正統轉向親民、通俗,需要主播在稿件與觀眾之間能起到溝通搭橋的作用。敬一丹在談自己工作經歷時就提到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跟隨《焦點訪談》節目組到山東采訪農業協會時,她提前做了很細致的工作,包括了服飾搭配、場景選擇、感情調動等等。當她在采訪當地農民產業協會的會長時問:“會長,你們這個養豬協會輻射了多少農戶?”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位會長非常迷茫的問她;“對不起,記者同志,什么叫輻射?”這件事很好的體現了語言群眾化重要性。電視播音中想要體現人文性,對播音語言的再創作是必不可少的。站在大眾化的視角上,將原有的稿件進行藝術化的再創作,運用恰如其分的語氣、語音、語勢將稿件進行適當的口語轉換,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樹立個人風格
受眾喜歡某檔電視播音節目,必然是從接受和認同這檔節目的主播開始,所以具有個人風格的主播能很好的帶動一檔節目的收視率。作為主播,應當參與到節目制作之中,將自己的構思提供給記者或編輯、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并根據主播的個人風格去組織整檔節目。電視播音中的個人風格其實就是形象定位,它是綜合了主播的外貌、氣質、閱歷等因素而建立的總體感官印象。如王志在采訪中的犀利言辭、魯豫在節目中的人文關懷等等都具有旗幟鮮明的個人風格,樹立了整檔節目的標志。電視播音必須從提升自身素養基礎上去樹立個人獨有的風格,在專業功底的基礎上去保存一些真我,對播音稿件進行個性化再創作,才能更好的贏得受眾認同。
三、電視播音再創作的美感
電視播音是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進行傳播。受眾通過電視屏幕直面的是電視主播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集體放大后的場景。因此,體態語言是否優美,直接影響受眾對電視主播的認同感,更影響了整檔節目的收視率。如新聞電視主播的姿態端正穩定象征著新聞的嚴肅、認真;體育主播的略帶歡樂和激動的體態語言,很好的向受眾傳播了賽場的熱烈氣氛;新聞評論員的體態語言則表現更為明顯,他們用豐富的手勢和表情,加強所表達語言的力度。電視主播運用優美的體態語言對播音進行再創作,將信息以更豐富的方式傳達給受眾。此外,在電視播音中,對于意境的再創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齊越教授就曾強調:“我們在播音時不能把景和情分開,不能為描景而描景,而要使描繪景色為變現主體思想和揭示任務的思想感情服務,從而達到寄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電視主播要將自身設置在所播報的事件情景之內,去體會和參與,而不是做一名漠然的旁觀者去報道。
綜上所述,電視播音是需要創造的一項藝術工作,堅持正確的創作道路,在節目中將正確的、完整的信息藝術進行再創作然后傳達給受眾,才能促使電視播音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①張暢,《淺析電子媒介時代的審美接受方式》[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5-28
②孫霞、國偉、丁艷,《廣播新聞新發展趨向探微》[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14-116
(作者單位:宣城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