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健
【摘要】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微博新聞語類研究的基礎。微博新聞的語類結構潛勢包括標題、主事件、背景、反應、次要點、來源、點評共7個成分,其中標題、主事件、來源為必要成分,其順序與位置固定。其他成分為非必要成分,不同成分的搭配使用決定了微博新聞的語篇變異現象。
【關鍵詞】微博新聞語類結構潛勢語篇變異
微博新聞是近年出現并形成的一類新聞分支,以其言簡意賅、更新迅速的特點累積了廣泛的受眾人群。微博新聞并不是單純地簡要概述新聞事件,而是結合微博傳播媒介的簡短和互動性構成了自身的特點,目前語言學界缺乏針對微博語類的關注及研究。本文從哈桑語類結構潛勢理論出發,對100條微博新聞文本進行研究,探討微博新聞語類的特點,并總結其語類結構潛勢。
一、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
本文的研究基礎為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該理論包括兩個關鍵的概念:語境配置(簡稱CC)與語類結構潛勢(簡稱GSP)。語境配置也稱語域配置,指語境的體現方式,哈桑認為語類受制于語境配置,每個語境配置都是一組“實現語場、語旨、語式的值”。因此,語境配置是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量共同作用的產物。微博新聞語類的語場體現為新聞發布者傳播新聞的社會活動,而語旨體現為新聞編輯即信息發布方與讀者即信息接受方的關系。語式則為口語與書面語的混雜,如在描述事件時使用嚴肅的書面語,而在與網友互動時則使用較隨意的口語,二者能共存于同一個語篇。
哈桑認為語類結構潛勢必須包括以下內容:必要成分;非必要成分;成分必須出現的位置;成分可以出現的位置;成分出現的頻率。每個語類都有語類結構潛勢,包含語篇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其結構遵循一定的次序,并且語類是由語篇的必要成分來定義的。語境配置則是確定語篇結構的決定性因素,它可以預測語篇結構中必須出現的成分和可以出現的成分,以及各種成分的位置、序列和出現頻率等。
本文主要以《南方日報》和《南方都市報》的新浪官方微博內容為研究對象,從文本材料中抽取100篇進行分析,過程采取歸納法對每條文本的結構成分進行提煉,以此總結微博新聞語類的語類結構潛勢。
二、微博新聞的語類結構潛勢
微博最大的語篇特征為140字以內的篇幅限制,此限制決定了微博內容言簡意賅的特征,因此微博新聞的信息傳達更加簡潔高效。結合此特點,筆者通過對100條微博新聞文本進行分析比對,在借鑒了梵·迪克提出的假設性新聞圖示結構中的圖示范疇的基礎上,將微博新聞語類的結構成分歸納為7個:標題、主事件、背景、反應、次要點、來源、點評。
1、標題
一個微博新聞語篇必然以相關標題為開頭,無標題則不成為完整的微博新聞。因微博的篇幅短小,讀者在快速瀏覽微博時最先關注、最重視其標題內容,因此微博新聞的標題注重以最簡潔的句子為讀者提供最核心的信息。
例(1)【廣州逾九成居委專職月入低于3500元】給市長寫公開信、市民政局下發征求意見函、區人大代表呼吁……廣州居委會專職們“求加薪”從2012年喧鬧至今,他們現在的月收入究竟如何?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收入的高低和學歷、年齡、性別都無顯著關系,但和職位及工作資歷有一定的相關性。來源地址……
傳統媒體新聞在標題后一般會有導語和對主要事件的描述,而微博新聞則無法提供更加詳細的敘述,因此其標題內容通常要求涵蓋主要事件的基本點,標題即為傳達信息的核心。在例(1)中,標題為“【】”內的全部內容,“居委專職月入低于3500元”是主要吸引人的新聞點,該微博的其他文字描述都圍繞著標題的信息進行補充和拓展。
2、主事件
主事件是新聞事件的主體,旨在簡短描述事件的主要內容,其出現位置通常緊隨標題之后,在內容上補充標題未能概括的要點,如提供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提供事件涉及的數據等,是微博新聞不可或缺的成分。主事件在功能上類似于傳統新聞的導語部分,然而它并不能如導語一樣盡可能涵蓋新聞事件的五要素,而是盡可能地補充標題未提到的關鍵新聞點。
例(2)【蒼南3名城管被行拘15人因參與挑頭滋事被捕】4月21日,公安部門表示,劉日團等10人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李拉等5人被行政拘留15日。現場參與毆打黃祥拔的違法城管工作人員陳興鵬、劉榮進、曾瑞遼等3人分別被依法處以15日、15日、10日行政拘留。蒼南新聞網來源地址……
例(2)中標題與末尾來源之間的部分為“主事件”。在這里,主事件包含了時間、人物、經過、結果等要素,描述了該新聞的主要內容,是對標題內容的進一步補充。
在微博新聞中,標題與主事件相結合,共同傳達新聞的主要內容。兩者的共同功能為高度濃縮新聞信息、突出焦點、吸引受眾注意,是微博新聞的主要構成部分。
3、背景
“背景”廣義上是指社會政治環境,而微博新聞中的背景通常指事件發生的前提或使之觸發的相關事件。
例(3)【小伙愛吃三分熟牛排體內排出1米多長的蟲】小李經常和朋友們一起去吃西餐,幾乎每次都吃三分熟的牛排。最近,小李因腹痛來醫就診,經查出體內有牛帶絳蟲,服藥后排出1米多的蟲!專家提醒,吃牛排還是八九分熟為好,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3月后會在腸內發育為成蟲……來源地址……
例(3)的標題后面部分即為背景成分。該新聞的主事件為小李腹痛就醫查出體內有蟲子,因此此微博將背景成分放在正文前面,介紹小李常吃三分熟的牛排,為主事件鋪墊。
4、反應
反應指新聞當事人或相關人物對事件所發表的看法或意見,形式通常為口頭反應,有時也存在書面反應。
例(4)【200人深夜強拆農貿市場將菜販打重傷】網傳揚州小紀鎮菜場深夜遭強拆,200多人戴頭盔拿棍棒沖進菜市場,守夜菜販多人被打成重傷,圍觀人群被打骨折。該鎮新建菜場因偏遠且租金昂貴,菜販不肯搬遷。鎮政府承認“一伙不明身份人員”對菜場進行強拆,鎮政府事先不知情?,F代快報來源地址……
例(4)中鎮政府的表態是官方對事件的回應,放在事件之后有助于讀者多角度了解事件進展。
反應成分通常包括官方回應、專家建議、相關人物的回復等。加入反應成分能讓發布媒體有機會引入第三者的觀點或回應,有助于加深受眾對事件的理解,但不一定代表媒體自身的觀點。
5、次要點
次要點表述相關事件的進展情況,但不是新聞所想表達的主題內容,通常為表述完主要事件后順帶提及的相關內容。
例(5)【沉船失蹤者家屬不滿搜救進展揮拳打警察】當地時間2014年4月19日,韓國,“歲月”號乘客的家屬在簡報會上對警察表達自己的不滿。19日晚,韓國救援人員又發現“歲月”號客輪沉沒事件中3名遇難者遺體,使得該次事件導致的遇難人數從46人升至49人,另有253人失蹤。騰訊圖片來源地址……
例(5)該微博的核心內容已在標題中出現,緊接著的主事件是對標題內容的進一步補充。而次要點則是對相關事件進展的描述,作為新聞信息的補充,并不是主要的新聞點。通常情況下受限于微博語篇的篇幅,次要點的使用頻率較低。
6、來源
來源指新聞的出處,所有微博新聞都在末尾說明來源的網站,并附有網頁鏈接,鏈接指向發布媒體的完整新聞文本或視頻,受眾在網頁或手機上可通過點擊來源地址進一步了解事件的具體細節。
7、點評
點評是微博新聞不同于傳統新聞的一大特點,出現位置固定在語篇末尾,通常為編輯者表述完新聞內容后添加自己的評論或是與微博網友進行互動交流。
例(6)【車禍后司機被卡住淡定致電老婆:腿斷了你還愛我不?】20日,四川一卡車發生車禍,司機雙腿被卡住無法脫離。消防員到場救援后,司機淡定點了根煙,給老婆打電話:“我腿斷了你還會不會愛我,還會不會和我一起?”或許是得到肯定答復,他格外激動……最終司機僅受輕傷。心態不錯……來源地址……
例(6)結尾部分為點評,是編輯者對該新聞的自己的評論。點評成分的出現通常會為微博新聞語篇帶來輕松的語氣,符合微博新媒體大眾娛樂的特點。
點評的內容和方式是多樣的,如呼吁網友“為這些好心人點贊”、引用網友評論調侃“官員都是群居?三家擠在一起住多不好”,帶有濃厚的網絡新媒體的親民特點,既發表了媒體自身的看法,也達成了與網友的簡單互動。
綜上分析,標題、主事件和來源是微博新聞的必要成分,三者之間的順序固定,標題處在開頭,來源在主事件之后。背景、反應、次要點、點評是非必要成分,各自出現的頻率不同。據統計,非必要成分出現頻率按高低依次為反應(46%)、點評(22%)、背景(14%)、次要點(2%)。
因此,微博新聞的語類結構潛勢為:標題[^主事件·(背景)] ^(反應)^(次要點)^來源^(點評)
其中,“( )”內表示的是非必要成份,其它的為必要成分?!癪”表示該符號兩端的成分的次序是一定的、不可更改的,即“^”左端的成分出現在先?!啊ぁ北硎酒鋬啥说某煞值奈恢每梢曰ハ嗾{換,順序并非固定?!癧 ]”表示結構成分在特定的范圍內可以變換次序,即“主事件”與“背景”的位置可以調換,但僅限在兩者之間。
哈桑認為,非必要成分決定屬于同一個語類的語篇變異現象。微博新聞編輯者通過對不同非必要成分的使用和搭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微博新聞語篇的變體,豐富了微博新聞的表達風格。
結語
本文以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基礎,借鑒了梵·迪克的新聞圖示結構,初步探討微博新聞的語境配置,并通過對100個對象文本的分析,概括出微博新聞的語類結構潛勢,確認其結構潛勢中蘊含的7個結構成分為:標題、主事件、背景、反應、次要點、來源、點評。其中,標題、主事件、來源為必要成分,其它為非必要成分。該語類結構潛勢既能描述某微博新聞語篇的結構類型,也能夠用以創造產生新的微博新聞語篇,在實際應用中能為新聞編輯者與受眾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①于暉,《語篇體裁結構潛勢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②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華夏出版社,2003.
③楊美平,《英語政治新聞的語篇體裁結構潛勢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