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童瑤
【摘要】新聞精神是新聞工作者在實踐活動中遵循的新聞理念和追求,它對于培養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能力、規范新聞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本文以抗戰時期的戰地記者為研究對象,將近代中國報人的新聞精神分為新聞職業精神和新聞敬業精神,分析其新聞精神的內涵和表現,總結其歷史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聞精神 戰地記者 抗戰時期
一、文獻回顧
(一)新聞精神
目前國內外對于新聞精神的界定尚未明晰。國外的新聞精神研究多與新聞專業主義相關。在國內,楊保軍認為新聞精神是新聞工作者開展新聞實踐的一種意識、觀點系統和基本態度。劉建明將其概括為求實、忠于真理、自由、公共服務和人文精神。也有學者將新聞精神的內涵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如朱清河認為穆青新聞精神表現在求真務實、為民服務、克己奉公、與時俱進四方面。總體來看,學界對于新聞精神的研究多是新聞精神的內涵和影響的理論概括,缺少對具體新聞工作中的新聞精神的剖析。
本文將新聞精神看作新聞工作者自身所具備的從事新聞活動的一種追求和理念,它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規范并引導著新聞工作者的實踐活動。同時將抗日戰爭時期戰地記者的新聞精神內涵貫穿于記者的具體行為中,既是對新聞精神的具體闡釋,也是對當時新聞實踐活動的總結。
(二)戰地記者
有學者認為戰地記者是“隨軍記者”,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職業分工,他們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所采寫的戰地現場新聞或目擊新聞是戰地報道。有學者認為,戰地記者是新聞工作者中專門從事戰地新聞采訪與報道的人。這些定義都突出了兩個重點:一是記者;二是處于戰爭環境。展江曾指出戰地記者的角色定位:戰場第二主人公;從戰斗員到非戰斗員;聯系公眾的紐帶;戰爭英雄塑造者;神話制造者和官方宣傳家;當代的“飯店戰士”;媒介人物。筆者將戰地記者的角色定位為戰爭的記錄者和影響者。記錄者指戰地記者通過對戰爭進程、環境和人物的記錄,將戰爭事實和信息傳遞給公眾。影響者指戰地記者的新聞報道成為一種史料,其報道的內容會影響后世對于戰爭的看法。
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當時各報紙都通過及時、真實地報道重大事件來贏得讀者,大多都持愛國立場,通過隨軍采訪報道來鼓舞國人抗戰的信心。此外,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戰爭對于人民的殘害以及日本的種種侵略行徑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迸發出來,一大批“不忍獨善其身”的有志之士選擇了戰地記者這一職業來抒發愛國情感。
二、抗戰時期戰地記者的新聞精神
本文著重研究其新聞精神內涵和表現,將其分為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職業精神包括真實客觀和自由獨立;敬業精神包括人道主義精神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一)職業精神
l、追求真實客觀
傳遞信息是新聞最基本的職能,也是戰地記者最基本的工作。他們被派駐戰場是為了近距離甚至零距離掌握戰場情況并真實報道。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公眾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記者必須尊重新聞事實,堅持求真求實的新聞精神。客觀性是指戰地記者要以不偏不倚的中立身份公正看待交戰雙方的行為和戰爭性質,戰地記者應該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把不造假看作是自己基本的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不隨意歪曲事實、制造假新聞。
由于主客觀原因,戰地記者有時可能只觀察到戰事的一個方面或部分的消息,這有可能降低新聞的準確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從而降低新聞的真實性。但是,在思想觀念上記者不能降低對真實性的追求,尤其不能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去編造假新聞來蒙蔽、欺瞞公眾和社會。“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被稱作上海“無冕之王”的記者顧執中在看到日軍報紙夸大戰爭事實,鼓吹已占領吳淞炮臺時,為了報道真實情況,他不顧高燒和身體不適,硬是冒著炮火赴前線證實。
2、追求自由獨立
對于新聞自由的追求既是對人類自由的追逐和踐行,也是實現新聞為社會和大眾服務的宗旨。保持自由獨立是記者應追逐的新聞精神,這體現于他們的實踐活動中。外在條件上,戰爭雙方的政策和對記者的管制影響著戰地記者的自由獨立;從自身素養看,他們對于自由獨立的追求是更重要的條件。追求自由獨立體現在:一是戰地記者自身身份和行動的自由獨立,即他們可以較少受到雙方軍隊和政府的限制,但是在抗日戰爭條件下這樣的狀態難以達到;二是戰地記者對于追求自由獨立的英雄人物或大眾的報道來表示對于社會的認同,同時起到輿論引導作用。
戰地記者曹聚仁是努力踐行自由獨立的典型。在淞滬會戰初期的輿論宣傳戰中,因為國民黨呆板的軍事新聞發布系統和復雜的工作流程使我方發布的新聞缺少時效性,而日方在戰事緊張時每天發布五六次新聞,幾乎壟斷了新聞源。此時,曹聚仁自薦以師長孫元良秘書身份進駐軍部。當時的協議是:新聞的發布責任完全由曹聚仁負責,與師部無關。因此曹聚仁是以獨立記者的角色去采寫新聞的。也正是因其自由獨立的身份使得他可以獨立進行新聞報道,可以聆聽將領們分析敵情、討論作戰計劃,為真實客觀地進行戰地報道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敬業精神
l、人道主義精神
新聞事業是一項公共事業,新聞媒體“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抗戰時期戰地記者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惡行徑,贊揚中國共產黨保家衛國行為的同時,也將報道深入百姓生活,進行民生視角的報道,包括對戰場上犧牲將士的關懷和受迫害人民的關懷,以“平民化”視角來報道百姓生存狀態,這表現了戰地記者對生命的關注和生命高于一切的人道主義情懷。
戰地攝影記者王小亭的作品《上海南站空襲下的兒童》記錄了松滬抗戰時日軍轟炸上海的野蠻行徑,渾身是血的小女孩短短一秒鐘的鏡頭將法西斯的殘酷展現無遺。這幅作品基于戰爭迫害下的人民的視角,用圖片真實再現了戰爭對人民的殘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戰地記者朱啟平的新聞名篇《落日》記錄了日本在密蘇里號投降的事件,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和感情進行報道,流露出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于成功反抗外來侵略的激動之情和愛國情感,表現出深沉的人文關懷。
2、不怕犧牲的精神
戰地記者之所以不顧生命危險出入于槍林彈雨之中,是因為他們恪守著自身的新聞職責。許多戰地記者說,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上戰場,就要敢于面對死亡。“如果你拍得照片不夠好,那是你離炮火還不夠近。”羅伯特·卡帕的這句話所表現的正是戰地記者為了自己的崇高職責而無所畏懼、談笑生死的精神。卡帕曾說:“惜力、惜命,不愿付出代價,就不會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在抗日戰場上,有太多戰地記者為抗日獻出了寶貴生命,如宋大可、朱惺公、邵虛白、金華亭等。抗戰期間,宋大可參加了抗日武裝,不久加入山東軍區主力部隊成為一名美術編輯兼攝影記者。他曾說道: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實戰的照片?他正是用這樣的信念激勵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奔走于槍林彈雨中。1947年9月7日,在魯西南沙土集圍殲敵人的戰斗中,為了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戰場將士們英勇戰斗的情況,他毅然進入突擊營的前沿陣地,但在戰斗快結束時,宋大可不幸被炸身亡。
三、抗戰時期的新聞精神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意義
從對戰地記者自身來看,抗戰時期的新聞精神不僅指導著他們的新聞實踐活動,使他們深入前線獲取最真實的信息,同時還影響著同時期新聞記者的新聞實踐活動,激勵著同時代記者或通訊員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審視戰爭情況,發揮記者的職責。另外,抗戰時期戰地記者懷著歷史責任感,利用歷史眼光報道新聞,他們的新聞素材為軍隊、政界人士等把握世界局勢的變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戰地記者懷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將最真實的事實告訴大眾,讓百姓認清戰爭真相,他們對戰場具體情況和進程的報道,不僅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日本侵略者的無恥行徑,也讓人民群眾堅定了抗戰勝利的信心。
(二)現實意義
首先,在新聞精神的激勵和引導下,戰地記者本著對事實和歷史負責的態度所創作的新聞作品,使他們成為抗日戰爭歷史的記錄者,這是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其次,在新聞精神備受挑戰的今天,違背新聞精神的現象層出不窮。抗戰時期戰地記者的新聞精神可以在行動上指導新聞從業者客觀中立報道新聞事實、規避不道德的行為,如權力尋租、新聞逼視、新聞買賣等,保持記者的獨立性,堅持公眾利益優先。思想上,他們的新聞精神激勵著當代新聞工作者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來審視社會,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動力,在新聞實踐活動中秉承為社會服務和為大眾服務的宗旨,并將新聞精神作為約束自身的規范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