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鵬
【摘要】作為新聞界“三劍客”和“四大名旦”之一的楊剛,以剛烈的個性與東南戰地通訊而著稱。本文對楊剛新聞實踐活動和新聞作品進行梳理,探尋其新聞精神的具體體現,同時分析新聞精神的形成原因,以期豐富新聞史的人物研究,同時給新媒介生態環境下的新聞工作者帶來一定的思想啟迪和現實指導。
【關鍵詞】新聞精神 楊剛 大公報 戰地通訊
新聞精神主要表現為三種精神: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作為意識形態層面的新聞精神其具體體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完善,而和不同的新聞記者以及不同的新聞媒介氣質相契合又會具體呈現多樣的表現形式。
1936年擔任《大眾知識》編輯是楊剛新聞生涯的開始,此后她歷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戰地記者、駐外記者以及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并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尤其是在民族滿目瘡痍的革命年代,她結緣《大公報》,以此為陣地,開始了戰時的新聞實踐活動。楊剛新聞實踐中所體現的新聞精神不僅指引她勇往直前,堅守抗戰中的文字戰線,也是和楊剛一同成長起來的女報人們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面對日軍侵略進程的推進,和楊剛一樣,大批走出閨閣的女報人將自身命運和近代中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手握筆一手拿槍,勇擔民族救亡、國家振興的重任。
一、楊剛新聞精神的體現
無論是作為記者還是編輯,楊剛都始終關注民眾生活和民族命運,通過文字喚醒民族覺醒,呼吁團結和抗戰。正是這種勇肩社會責任,為公眾服務的新聞精神指導、激勵她從事新聞工作。其新聞精構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追溯真相的求實精神、為人民立言的人文精神和引導輿論的戰斗精神。
1、追溯真相的求實精神
為了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楊剛經常親臨現場調查采訪,追根溯源,使報道盡可能符合事實。1942年,楊剛和澳大利亞女記者貝卻敵逆人流而上到達戰爭重創下的贛西重鎮吉安縣,在吉安和周邊地區開展浙贛戰地采訪。《請看敵人的新秩序》一文中有大量的細節呈現,“滿街全是破門板、床板、窗欄、桌椅、破神柜等等,每一所房子除墻壁外,就只有破板斷柱,里面亂堆著一些風車、簸箕、破柜子之類,大半是空虛無人。”“許多稻田里長了草,有的紅,有的藍,有的黃,還有成片的青苔,把稻田鋪得像死水池。”戰爭所帶來的家破人亡、田地荒蕪、殘垣斷壁等毀滅性的災難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眼前。
作為一個記者,除了敏銳的洞察力,還需要站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基于對事實的把握,洞悉事件背后的真相。楊剛的美國通訊所體現的正是她對美國社會的認識并非僅僅停留在富裕的物質生活表面,或者抽象的帝國主義形象,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和人民內心。對種族歧視問題、壟斷集團、社會普通民眾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清晰和深入的認識。通訊《蓓蒂——美國社會問題的縮影》是《美國札記》中著名的一篇,以一個美國普通民眾饑寒交迫、絕望而神經質般的生活來窺視美國社會生活全景。
2、為人民立言的人文精神
從事新聞業以來,楊剛從人民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積極為國家和人民奔走、發聲。楊剛曾經表白:要盡力組織我的生活和感情,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費在人民之外的東西上。少女時期的楊剛就心懷人民,她虔誠地信奉基督教,因為相信基督教可以拯救中國于危難。后來在《文藝》這塊相對獨立的陣地,她團結進步作家,用文字斗爭。在她看來最必要的寫作前提是“精細的、密切的關心人民的福禍憂喜、人民的命運,帶著一種不能忍受的強烈感情”。因此她的文章始終飽含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強烈感情。
在東南戰地采訪過程中,一路目睹日軍在崇仁、宜黃等贛東地區的燒殺搶劫所造成的尸橫遍野,慘不忍睹的景象,楊剛發表了社論《憫念浙贛戰區》,以喚起全民族同仇敵愾,堅決對日作戰的決心。她還特別關注戰后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尤其是飽受戰爭摧殘得不到及時救助而處境艱難的災民。《大公報》發表報道以后,特發社論敦促政府“派大員,撥巨款,趕往浙贛戰區辦理寄賑。……使之復耕復賈,以圖復興。”
3、引導輿論的戰斗精神
梁啟超很早就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凸顯報刊輿論引導的基本職能。楊剛利用報刊積極揭露日軍的侵略罪行,維護人民的基本利益,宣揚抗戰救亡的理念。1938年,楊剛接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之后,就提出嶄新的編輯方針,在傳播思想文化的同時,呼吁全民族奮起抗戰,堅定必勝的信念。“凡可以稱為文章的東西,在《文藝》哨位上應該是一位擊不倒的勇士。它可以明攻,暗襲,奇劫,各中要害。”她一再強調《文藝》為抗戰宣傳的責任。積極報道前線情況,介紹延安風情,領導人風范,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戰的黑幕,使《文藝》副刊成為宣傳抗戰、激發斗志的一面旗幟。
新中國成立后,走上國際舞臺的中國亟需將中國的聲音有力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了加強《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和宣傳力度,周恩來提名楊剛擔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一方面,她緊抓對國際事務的評論,對于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堅持第一時間發表言論,同時注重新聞評論的質量,要求立論精準獨到,語言生動活潑。另一方面,為國際新聞宣傳和評論的持久發展,加強新聞評論骨干力量的培養。她組織專題討論,針對不同記者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還組織記者和評論員出國學習交流。
二、楊剛新聞精神的形成
楊剛新聞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當時中國時代背景以及楊剛生活經歷的分析,發現楊剛新聞精神的產生以其家庭生活為基礎,深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加之《大公報》實踐經歷的推動而最終形成。
1、家庭的影響
楊剛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傳統舊式家庭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新式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楊剛反叛剛烈又不乏智慧學識的特征。一方面,她有一般少女少有的堅毅、勇敢,連做夢都想成為一個男人,馳騁戰場。年輕時她常將貝多芬的頭像帶在身邊,將不向命運低頭的音樂家視為前輩。
另一方面,新式教育的接受,讓她認識到空有奮不顧身的愿望是不夠的,要立足現實,投身革命浪潮。當時“新聞記者”被看做一種高尚的女子職業,很多女性刊物還聘用女性為副刊記者,同時一些高等學校的新聞系開始招收女生。而相比男女地位上的重男輕女,楊剛的父親對待子女的教育一視同仁。她四歲就被送入私塾讀書,不僅學習四書五經,文史古籍,還學習地理歷史等新式學科。后來進入燕京大學學習,先進教育的熏陶,使她對自由、民主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在爭取自我自由平等權利的基礎上開始關心民族命運,積極參加和組織民眾運動。
2、近代中國的新聞傳播
近代以來新聞事業的發展雖然緩慢,大多數報刊的生命極為短暫,但始終不曾間斷通過報刊報道國情、發表政治主張、引導輿論的實踐。尤其是隨著自強意識的萌發,催生了國人自辦報刊,并掀起三次辦報高潮。無論是王韜“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革命派為革命辦報,還是邵飄萍的“新聞救國”,鄒韜奮的以大眾進步和民族解放為目的,都作為一種實踐中的精神規范,激勵中國近代報人的新聞活動。《大公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始終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發展。其在社論《本報同人的聲明》中標榜:“假若本報尚有渺小的價值,就在于雖按著商業經營,而仍能保持文人論政的本來面目。”@正因為如此,中國近代報刊報道事實、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退居次位,而宣傳改革和革命理念,開展思想啟蒙,進行輿論監督成為首要貢獻。楊剛的新聞精神是對早期文人士大夫、思想家、政治家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并注入了新的時代特征。
3、《大公報》作為實踐平臺
作為舊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人報刊,新聞史上唯一的百年大報,新記《大公報》保持著一種獨立、冷靜、理智的姿態。《大公報》的持續發展為楊剛等一批報人的新聞理想和精神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文藝》副刊的相對獨立,讓楊剛在國民黨新聞統制時期仍然能夠以筆為矛,實現新聞理想,實踐新聞精神。
此外,楊剛能成為《大公報》記者和編輯,不能不感謝蕭乾的知遇之恩和胡政之的開明。楊剛的東南戰地采訪,胡政之給予積極支持。在楊剛準備赴美留學受阻之后,為了讓她免去國民黨的受訓,胡政之親自出面找到陳布雷獲得了一張蔣介石的手諭,特準楊剛不受訓。后來又聘任楊剛為大公報特派記者,考察美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和社會生活,撰寫美國通信。正是駐外記者的身份,讓楊剛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國的政界,爭取美國人民對中國抗戰以及革命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結語
楊剛帶著她的理想和精神投身新聞事業,她總是親臨第一線,真實詳盡地記錄了革命的篇章和軍民的境況,引領抗戰的輿論呼聲。她用國際視野去觀察國外的現狀,反思國內的發展,爭取國外的支持和幫助。她的求實精神、人文精神、戰斗精神滲透在一篇篇通訊作品中,也為《大公報》《文藝》副刊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新聞精神以及同時代眾多女報人的新聞精神已經外化為那個時代的新聞實踐。
對于當代的新聞工作者,一系列道德、法規的完善也在約束規范新聞行為。新聞職業道德、新聞倫理、社會責任論、新聞專業主義……它們與新聞精神不盡相同,但都推動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了解楊剛及同時代女報人們在新聞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新聞精神,并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內涵,可以更好地指導新聞實踐活動,推進新聞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