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摘要】三網融合既為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如何抓住產業發展趨勢,加強對節目形態的創新,從而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成為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者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在系統總結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情況下,從節目風格、節目結構、節目元素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電視新聞節目模式創新策略。
【關鍵詞】三網融合 電視新聞 節目模式 創新策略
2001年3月15日,我國“十五計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三網融合”的概念,由此開啟了我國電信、廣電與互聯網新舊媒介融合的歷程。隨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三網融合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而2011年“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的全面展開和“2013年至2015年三網融合規劃”的提出,預示著我國三網融合進入了實際實施階段。我國媒介產業的大變革時期即將到來。電視新聞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樣式,承擔著信息傳播、思想教育、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方面的任務,在三網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將打破行業壁壘,拓展電視新聞傳播范圍,加強行業合作,提高電視新聞創作質量,行業間互通交流,有效利用電視媒體基礎設施資源等等;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產業競爭態勢加大、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等方面的問題。基于此,如何抓住機遇創新節目模式,由此增強節目競爭力成為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者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風格類型
1、節目情感風格的創新
眾所周知,傳統媒介環境下觀眾可選擇空間比較小,電視新聞處于絕對主導的地位,由此形成了嚴肅甚至是冷漠的風格特征,缺乏情感韻味和親和力。而諸如網絡、手機、Ipad之類的新媒體的出現,大大增強了觀眾對于新聞節目的選擇能力,尤其是諸如各種民生新聞、網絡新聞的出現,更是激發了人們對于電視新聞節目個性化、自主性的消費意識,而具有強烈親和力、幽默性、情感性、輕松性的電視新聞作品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青睞。基于此,伴隨著三網融合時代的到來,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應當順應觀眾觀看習慣的變化,從傳統嚴肅而冷漠的節目風格轉變成具有一定親和力、幽默性、情感性和輕松性的節目風格,使廣大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化對新聞內容的認識。
2、節目內容題材的創新
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應從題材來源渠道和題材內容風格兩個方面進行創新與變革。首先,從新聞題材來源渠道的角度來說,傳統電視新聞主要依靠民眾提供線索、新聞記者進行采訪的方式來獲取特定的新聞作品,雖然能夠大大提高節目內容的真實性,但卻缺乏應有的時效性,而諸如網絡、手機之類的新媒體不僅互動能力強、信息傳播速度快,而且新聞線索、新聞內容很多都是由全國各地的網民自發傳播的,由此大大提高了新聞內容的多樣性與時效性,因此,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應借助三網融合優勢,將新媒體作為自身的新聞題材來源渠道,以彌補傳統渠道題材來源范圍小、時效性差等方面的不足。其次,從新聞題材內容風格的角度來說,應在深入分析其他新聞節目內容特色與風格特征的基礎上,加強對新聞節目內容風格的定位,并以此為基礎選擇合適的新聞事件內容,由此塑造個性化的節目風格特征。
3、節目傳播模式的創新
媒介融合最大的特征就是加強了電信、廣電、互聯網之間的互融互通,由此為電視新聞節目拓展傳播渠道、擴大觀眾覆蓋范圍帶來了機遇。首先,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應借助網絡媒體互動能力強、點播特征明顯、網民規模大的優勢,開設網絡電視臺或者是綜合性的視頻網站,由此將電視節目內容拓展至網絡媒體之中,拓展對目標觀眾的覆蓋。其次,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不僅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建設網絡電視臺或者是視頻網站,而且還可以借助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之類的平臺,借助其品牌知名度高、觀眾群集中的優勢,進一步拓展節目傳播范圍,提高節目收視率。第三,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也可以借助手機電視、車載電視媒介等等,來拓展節目傳播范圍。伴隨著3G網絡甚至是4G網絡的發展,這將成為我國傳統電視節目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結構形式
1、兼具“新聞串播”和“結構完整”雙重特征
通過對當前《觀點致勝》、《網覽天下》、《全媒體時空》和《打魚曬網》等幾檔熱門電視新聞節目結構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新聞串播”和“結構完整”雙重特征。前者是指將各類焦點新聞事件以最簡潔的語言串連在一起,進行瀏覽式的播報,由此豐富觀眾對于新聞事件的認知范圍;而后者則是指整個節目從標題、電頭、導語、主體、背景與結尾都是呈現出完整的結構形態,由此提高新聞節目內容的系統性。基于此,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應吸取其先進經驗,實現節目模式“新聞串播”和“結構完整”雙重特征,達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節目模式設計目標。
2、借助多媒體平臺實現全方位互動
當前,電視新聞節目要想深化觀眾對于節目內容的了解和認識,尤其是提高觀眾對于新聞節目的美譽度與忠誠度,實現節目的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向的節目傳播方式,加強與電視觀眾之間的互動。這在傳統電視媒介環境下不太現實,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則變得十分容易。基于此,借助三網融合的產業政策,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應加快升級采編技術,拓展傳播渠道等等,從而建構起一個多媒體節目內容采編與傳播平臺,利用電話、微博、微信、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場內外嘉賓進行互動交流,由此豐富節目內容,增強觀眾對于節目的參與度,塑造個性化節目特征。
3、兼具“并列式”與“倒金字塔式”的內容特征
當前,電視新聞節目在外部形態方面加強“新聞串播”和“結構完整”建設的同時,也應當在內部內容方面實施“并列式”與“倒金字塔式”的內容形態建設。具體來說,“并列式”節目內容形態也即是依據節目風格定位,選擇一系列主題相同、風格相似的新聞事件一個一個地進行陳述;而“倒金字塔式”的內容結構形態主要用于深度分析,也即對特定新聞事件從主到次進行剖析,從而使觀眾對此事件有一個深入、全面的認識。因此,“并列式”與“倒金字塔式”的內容特征既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內容需求,同時也深化了其對焦點新聞、焦點事件的認識,是電視新聞節目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一種節目模式。
三、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元素
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元素涉及到聲音、畫面、文字等方面的內容,任何一個元素的創新都有可能塑造節目個性化特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基于此,電視新聞節目元素的創新首先應加強對節目場景的設計,能夠營造出特殊的意境氛圍,吸引觀眾注意力,并強化其對特定節目內容特色、風格特征與思想觀念的理解和認識。諸如《全媒體時空》中的3D立體空間設計便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與技術感。其次,電視新聞節目應加強語言設計,或者是增強主持人個性化的語言特征,或者是加強對畫外音、同期聲或者是特殊音效效果的獨特性設計等等,由此強化節目風格特征,增強其個性化特點。第三,要加強節目背景音樂的設計,一方面可以增強節目內容或情意濃烈、或風趣幽默的韻味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節目內容的節奏性、層次感等等,從而便于觀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認知。
總體來說,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媒介融合已成為我國媒介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電視新聞應秉承輿論引導、政治宣傳、社會教化方面的責任意識,抓住行業發展趨勢,加強節目形態創新與變革,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從而發揮其應有的、獨特的節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