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蕾
【摘 要】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合肥電視臺《12345政府服務熱線》欄目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架起了百姓和政府溝通的橋梁,也開辟了安徽在時政新聞中常態化的播發輿論監督報道的先河。
【關鍵詞】時政新聞 輿論監督 熱線欄目
在合肥電視臺晚上六點半的《合肥新聞聯播》欄目中,有一個固定板塊——子欄目《12345政府服務熱線》,從最初的周播,到現在的日播,欄目走過了十一個春秋,播出節目近兩千期。關注民生,用事實說話,解決群眾的矛盾和問題,架起了百姓和政府溝通的橋梁,也開辟了我省在時政新聞中常態化的播發輿論監督報道的先河。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利用媒介手段,幫助公眾了解政府、社會和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
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輿論監督”的概念,1989年11月25日,“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中提出:“新聞輿論的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工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的監督;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工具對社會進行的監督。”
2004年9月4日,合肥電視臺新聞頻道與12345政府服務熱線辦聯合開辦了一檔輿論監督類專欄節目-《12345政府服務熱線》,在以弘揚主旋律著稱的時政新聞里,出現了為普通百姓吶喊的聲音。節目關注民情、傾聽民聲,用事實說話,一方面反映群眾急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另一方面也對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探究、思考,并提出可供政府決策的參考性建議。因此,節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被市民們譽為“合肥的焦點訪談”。
今年以來,《12345政府服務熱線》欄目已發稿200余篇,涉及內容包括房屋質量:《房屋墻面滲水修修補補有三年》,道路出行:《“彈坑”路何時修?》,居民生活:《“僵尸車”霸占小區車位苦了居民難倒物業》,政府政策:《黃標車報廢為何“門”難進》,農業生產:《秧苗離奇“夭折”村民損失誰負責》等等方面的新聞。在常規的節目中,涌現了一些新的亮點。
一、增加連續報道篇幅
例如節目《無水之痛》,報道了肥西縣紫蓬山管委會山口村數百戶居民飲用水問題,記者歷時半個月時間,分別采訪村民、紫蓬山管委會、縣水務局,通過一系列連續報道,持續發力,督促相關部門盡快為居民安裝自來水。
節目《基本農田之“謎”折射了什么?》,報道肥西縣高店鄉平河村的一片農田,每到汛期,排澇出現問題。經過連日的走訪,記者發現離這片農田不遠的200多畝基本農田上被種上了葡萄,成了葡萄園。在連續幾期節目的“追問”下,最終,肥西縣國土局承認葡萄園確實種在基本農田上,并承諾會盡快與他們解除合同,還農田本來的樣子。此新聞也獲得了2015年安徽新聞獎、安徽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
二、擴大選題覆蓋面
在解決百姓“衣、食、住、行”難題的同時,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例如節目《古橋“保衛戰”號角再吹響》,講述高新區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城西橋,因為引江濟淮工程的需要,面臨拆遷的新聞。反映當地百姓的心聲,也提出工程的可行性方案。還有諸如今年以來合肥的重大新聞事件,大姚路改造、增知舊書店瀕臨關門,我們的記者也同步發聲,制作了一批優秀稿件。
三、追根求源,體現報道深度
不光只停留在報道事件“怎么了”,而著重突出“為什么”和“怎么辦”。節目《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起初,記者接到群眾來電,反映望江路上的某小區幾十戶業主家里裝修沒兩個月,廚房煙道外的瓷磚就出現開裂脫落的現象.在先后采訪一些在建的樓盤、建筑主管部門、建筑方面的專家后,記者發現,導致瓷磚開裂的不是煙道本身,而是煙道的施工工藝。很快記者又注意到,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類似事件屢見不鮮,而出現的原因在因為在煙道的建筑設計上責任不明、規范空白、監管漏洞,于是我們的記者制作了一期深度報道,力求推動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快制定完善。《12345政府服務熱線》欄目已經播出十一年的時間,如何使這檔欄目常看常新,不淹沒在以輿論監督節目為主的民生欄目的大潮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效應和權威的公信度,還有很多有待探索的地方。
一、多樣化的節目表現形式
輿論監督報道要求記者深入事件核心地帶,在報道中應多觀察、多記錄,多用現場同期聲,客觀展現事件的進展。在重大事件報道時,可以采用現場直播、演播室現場連線等方式,在節目播出成片中,還可以輔以圖片、圖表、特技、畫外音等表現形式,呈現生動的節目形態。
二、不同類型的報道方法
我們常常發現,在節目的選題上,有需要連續報道、深度報道的新聞事件,也有諸如垃圾、污水、占道等較普通的小選題。如果同樣派出報道組來進行拍攝剪輯,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類似短小精干的選題可以開辟單獨的板塊,以主持人口播、圖片、手機視頻等短頻快的方式呈現。
三、合理利用時政新聞資源
加強與政府各成員單位的聯系和溝通,爭取其支持和協助,為節目的采訪制作和正常播出提供保障。輿論監督不僅僅是為了曝光,更重要的是監督各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作風、辦事效率,真正體現當官如何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
四、建立新聞報道回訪機制
在我們已播發的《12345政府服務熱線》節目中,可以說,有90%百姓反映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可惜的是,其中有不少問題,只是相關部門為了應付媒體,而在當時所做出的形式上的整改,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等到記者的稿件一播,很快,原先的矛盾又死灰復燃,治標不治本。《12345政府服務熱線》需建立回訪機制,要求記者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對報道事件進行回訪,確保真正把困擾百姓的問題徹底解決。
五、拓展報道內容
增加建設性和前瞻性的報道,不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加大深度報道分量,采訪行業專家、科研學者,使報道區別于同質化的常規新聞,為領導科學決策提出前瞻性的意見、建議。
六、緊跟全媒體時代腳步
在合肥廣播電視臺網站上設立單獨頁面,按時間順序將每天的節目上網,方便觀眾瀏覽。建立微信公眾號,擴大手機用戶范圍,第一時間將節目內容推送出去。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有機結合,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提高節目影響力和權威性。
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正確開展輿論監督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在時政新聞中開展輿論監督報道,要求我們必須客觀、公正、全面,必須懷有一顆“以人為本”的心,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不辜負百姓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在報道中,我們更要秉持全局觀、大局觀,不為播出效果而刻意放大事實,真正使輿論監督報道成為溝通民意與政府的橋梁,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