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 孟凡森

【摘要】《南方人物周刊》自2004年創刊以來,以其獨特的報道視角和鮮明的報道特征,成為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雜志。本文選取其2012-2014這三年來封面“小人物”報道為研究對象,分析《南方人物周刊》選取“小人物”的原因及目的,并對其報道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南方人物周刊 小人物 封面報道 報道策略
《南方人物周刊》隸屬于南方報業集團,創刊于2004年。它秉承“記錄我們的命運”的辦刊宗旨,以人物為報道對象,關注那些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人、關注對于自身命運抗爭而彰顯人性魅力的人,甚至關注那些平凡的、弱小的、不被主流媒體關注的人或事。作為中國人物類期刊的先鋒,《南方人物周刊》摒棄了以往媒體注重新聞事件的報道模式,把人物作為切入點,帶給讀者全新的視角。由于其立體多維度的報道模式和別出心裁的選題思路,使《南方人物周刊》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發行量就達到36萬冊,遠超過比它創刊早的其他同類雜志。
雜志封面是雜志的重點展示區域,它能使刊物內容形象化,概括化。它帶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尤為關鍵,做為一本成熟的人物類期刊雜志,想要正確引導輿論、確定雜志定位、展現雜志風格,對于封面人物的選擇必然是精挑細選、慎之又慎。對《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從2012-2014年共136期數據(圖1)的統計中不難看出,《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是十分多元的,可謂兼顧社會各個層面:既有娛樂明星,也有文人學者;既有商業大亨,又有歷史人物。其中,一部分“小人物”也登上了雜志封面。
一、封面“小人物”報道的選題思路
1、“小人物”定義
我們所指的“小人物”,是與明星、大人物相對的,是像你我一樣平凡的普通大眾。但是他們所牽涉到的事情或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現代社會的現狀,影響了社會變革。他們的故事通過大眾媒介的報道,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社會輿論。“小人物”之所以能登上《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反映了“小人物”背后的新聞事件所蘊含的巨大社會能量。在《南方人物周刊》2012-2014年的136期雜志中,選擇小人物作為封面報道的有8期。分別是2012年第2期《回家》、2012年第25期《留學常青藤》、2012年第30期《勞教之痛》、2013年第19期《左翼青年》、2014年第4期《逃回北上廣》、2014年第31期《我的四次死刑》、2014年第33期《中國大媽》、2014年第39期《菲傭在中國的隱秘人生》。筆者以這8篇報道為例,分析《南方人物周刊》在封面“小人物”報道時所呈現的選題思路和報道特點。
2、“小人物”的分類
(1)反映社會現狀
與精英人物相比,普通大眾在個體上可能并不具備顯著的新聞性和社會影響力,但是當普通大眾形成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群體時,他們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可小覷的。“小人物”所生活的社會壞境或生存體驗,要比精英人群更能反映社會的現狀,具有直接性和直觀性。2012年第2期《回家》、2013年第19期《左翼青年》、2014年第4期《逃回北上廣》、2014年第33期《中國大媽》,都屬于這一類型。
“逃回北上廣”是繼2010年“逃離北上廣”的熱潮后又興起的一個思潮,即本身在北京、上海、廣州(包括深圳)打工的白領階層因不堪生活壓力回到二、三線城市后,發覺自己已經難以融入小城市的生活節奏,便又從二、三線城市回到一線城市。其實“無論是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大城市、小城市的比較與取舍,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群往返潮汐,凸顯的是一代城市謀生者安全感的缺乏。無論超級城市還是中小城市的種種弊端,都呼吁著更高明的現代城市管理藝術。”
“中國大媽”是在2013年興起、并火熱的稱呼。4月,國際金價暴跌,媒體把參與搶購黃金的中國女性群體形容為抗衡金融大鱷的強大力量,并覺得這個群體行事風格、思維邏輯不可理解。《華爾街日報》專門創造了英文單詞“dama”來指代這個群體,“中國大媽”和“大媽”因此成為火熱的群體。在2014年第33期的封面上,編輯發出了3個疑問:她們到底是誰?她們為何如此?她們何以被如此對待?報道分別挑選了跳廣場舞、為子女相親、做志愿者這三件事來告訴讀者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大媽”。選擇這些群體作為封面,證明了他們在中國的時代脈絡中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類人,“對于一生拘謹、局促、柔弱的她們來說,由廣場舞而獲得的對美的追逐,以及個體意識的解放,雖然是一種有限度的解放,卻值得全社會為她們起立鼓掌”。
(2)引起社會變革
2013年11月15日,飽受公眾詬病的勞動教養制度被廢止。2012年第30期《勞教之痛》,2014年第31期《我的四次死刑》都是與勞教制度有關。這兩期的封面人物的新聞故事在當時就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我的四次死刑》即念斌案。福建人念斌因被懷疑投毒而被警方逮捕。該案歷時8年,10次開庭,4次判死刑,后因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但在審理期間,偵查機關涉嫌刑訊逼供,偽造證據,使念斌在獄中8年,真兇逍遙法外。念斌案的最終宣判,不僅使正義和法制得到伸張,也更加深了普通大眾對于一些刑偵和審判程序和手段的深思。疑罪從無思想和反對刑訊逼供的法律思想也深入人心。念斌等小人物更像是一個泄洪口,他們所引發的公眾輿論足以推動社會各方面的變革。
(3)突出全球視野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與國際的融合日益加深。中國需要外來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了中國大眾文化的新特點。2012年第25期《留學常青藤》、2014年第39期《菲傭在中國的隱秘人生》則很好的體現了全球視野。《留學常青藤》通過選取4個高中生留學美國的經歷,對比中美教育,引發“新一輪留學熱潮會給中國帶來什么”的思考。《菲傭的隱秘人生》則關注于菲傭市場的非法化和混亂化。由于菲傭高水平的服務技能與服務態度,使近年來中國大陸高收入家庭開始將保姆鎖定菲傭。但其市場混亂,管理者與黑中介謀取暴利,菲傭與雇主都成為亂象下苦不堪言的受害者。一方面是我國保姆素質低下雇主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一方面是菲傭市場的混亂和不合法,使雇傭雙方無法平衡,這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南方人物周刊》的“小人物”報道策略
1、從個體著手,擅舉例子
《南方人物周刊》擅長從個人的經歷作為開始,利用質樸、親切的描述來突出主題。例如《回家》中曉娟和劉小東的回家經歷作為開端,講述了中國人對于家和故鄉的思索和羈絆,隨后建立了愛家訪談錄專欄,提出了幾個固定的問題請不同的人來回答,回答人既有歌手、主持人,也有面館師傅和作家。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的不同答案,卻構成了現代人的群體印象。
2、選取客觀角度,真實報道
《南方人物周刊》作為一本優秀的刊物,在報道人物時本著客觀的態度,如實的報道。 首先,它尊重不同的聲音,并如實的記錄下來。《南方人物周刊》在報道中加入從許多渠道收集到的不同聲音。例如在《逃回北上廣》中從“知乎”中摘錄的熱帖“我經歷了逃離北上廣又逃回北上廣,逃離是想找回生活,但真的回到小城市發現工作沒有挑戰,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有了不安全感,于是又逃回來了,覺得自己還是想奮斗也完全可以在大城市立足。但回來又是擁擠的城市,匆忙的行人,又有點后悔了。……”這樣的話說出了在北上廣漂泊群體的真實感受,最能觸動人的內心。
其次,它注重搜集和應用數據。例如《回家》中“在2010年,中國有120多萬對男女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有196萬多對夫妻勞燕分飛。2011年的頭三個月里,每天有五千個家庭解體,北上廣深四城的離婚率超過35%,80后成為離婚主力軍。”只有詳實的數據才能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最后,圖片的真實可信。21世紀,新聞類期刊興起,像《三聯生活周刊》、《VISTA看天下》、《新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等期刊憑借色彩精美的印刷和圖文并茂的編排深受讀者的喜愛。其中《南方人物周刊》的圖片運用以真實性為特點。摒棄新奇的創意和獨特的構圖,以記錄和還原人物真實的生活環境為目標,杜絕了拍攝者主觀意愿的干涉,配合文字,使讀者在腦海中構建對主人公最真實的形象。
3、由淺入深,多層次報道
《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欄目多是由3-5篇文章組成,包括編者按、人物故事、人物對話、人物評述等,先用簡要的語言概況編輯的觀點,再用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人物故事,使讀者對該人物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通常會選取事件當事人和其他參與者,力爭塑造一個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與人物的對話,則是人物以口述的方式,用第一人稱與記者交流,可以讓讀者更加明白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最后把人物放在當下社會環境中評述,客觀公允,深化人物內涵。
以《中國大媽》為例,該期報道先通過概述大媽熱衷跳廣場舞的現象及年代原因“她們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狀態,是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大量的階級斗爭,不得不忽略個體意志、壓抑真實感情。自幼就自發式的參與政治、經歷紅衛兵、上山下鄉運動、國企改革,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性格’——懷疑、求實、圓滑、理想主義,復雜而鮮明”。繼而又深入到具體的事件中去,揭露跳舞過程中不同團體間的為了爭搶跳舞場地和團隊成員而發生的矛盾與摩擦。接著分析大媽們跳廣場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伴侶去世,子女忙于工作或自己的“小家庭”,她們寂寞的晚年生活得不到滿足從而向往熱鬧來消磨時光。最后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分析跳廣場舞可以滿足中老年女性重建個人意義世界的深層心理需求。《南方人物周刊》的層層分析,鞭辟入里,使讀者真正認識、了解、理解“中國大媽”。
結語
人物類雜志最能體現的是人的思想、性格和魅力。《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小人物”報道,不同于把人物符號化,絕對化的思維方式,而是挖掘“小人物”內心細微的變化,通過“小人物”的矛盾、困惑和無奈讓讀者反省自我,更加體會到在時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掙扎和吶喊。同時在報道手法上冷靜客觀,層層遞進,從細節處體現人文關懷。但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小人物”所占比例仍然太小,無法為更多人發聲,我們也期待著該刊能塑造出更多典型的“小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