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茂
【摘 要】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自開播以來受到了媒體以及學界各方面的關注,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其收視率高,并在國內網絡綜藝節目中占有超高的份額,其二是創新的運作模式和策劃方案。節目不僅在導師設置、選手選取、“奇葩女神”的選擇上大下功夫,更是為創建自由表達平臺作出了努力。
【關鍵詞】奇葩說 節目創新 網絡綜藝節目
《奇葩說》是愛奇藝2014年11月打造的說話達人秀綜藝節目。馬東主持,由蔡康永、高曉松擔任團長,分立場就網絡實事或者熱點進行辯論的一檔節目,其中會有編導從現實生活中搜刮的各路說話“奇葩”,進行海選,隨后每場分陣營進行辯論。
由來:古褒今貶的正名儀式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珍貴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眾的事物。而現在卻是用來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離奇,不落世俗,個性十足,世間罕見。奇葩這個詞匯多帶有調侃和諷刺意味,多指向一些正常人行為和思維以外的,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節目采用“奇葩說”一詞,斟酌間似乎是想為“奇葩”一詞正名。在網絡、現實中搜尋的各路“奇葩”也確有各自的特色以及強大的說話能力,節目中新意不斷,網絡語言也滿天飛。在綜藝節目不斷更替的今天,《奇葩說》在保留原本談話節目的特點的同時,推出以辯論為主的承載方式,針對時代特點、生活周遭、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節目在愛奇藝的網絡平臺上播出,平均每期點擊率近千萬,這其中,節目策劃的新意使得節目獨樹一幟,獲得了眾多網民的喜愛。
新意:底蘊豐厚的“大說話家”
在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光鮮靚麗的明星引領著眾多“粉絲”在微博或者媒體上占據著說話權,“明星”擁有著不俗的影響力,但卻沒法通過自身的表達引領正確的或者有價值的話題走向,這時候,網絡社會最需要的是有理有據有節的“大說話家”來引導公眾輿論脫離愚昧、人云亦云的境地,這就使“網紅”們出現,他們以段子調侃時事,以語言表達態度,以影響引領輿論。而辯論則是在形式感足夠的基礎上,引發的對某一事件或話題進行理據爭辯的活動,然而形式感太強烈,時間、信息量等都得把握好。《奇葩說》正是看到了這種影響背后的力量,也看到了“辯才”的重要性,因此創辦了以辯論為主體的綜藝節目,而娛樂化的運作中,將辯論的規則打破,自由辯論的同時,使最精華的部分得以呈現,而在其后也承載了引導社會正能量的作用。選取的無論是導師,還是辯手,大抵都是名校出身的“學院派”。
首先,就“馬曉康”組合來說,都是雄辯一方或者公認情商十分高的公知人士,話語能力十分強,他們具備引導話語權、判斷力并且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馬東曾是中央電視臺的著名節日主持人、制片人,曾是2011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導演。2013年離開了央視,次年在愛奇藝成立工作室,創辦了綜藝節目《奇葩說》。而高曉松作為校園民謠的掀動者,同時本身也是《曉松奇談》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具有極深的知識背景。蔡康永是臺灣著名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的主持人,曾7次主持臺灣金馬獎,出版書籍《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表達自己的人際認知。在節日中,他常用謙遜態度包裝犀利問題,兼具專業性與娛樂精神,雙魚座的蔡康永也常常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達到貼切生活的目的。三位“導師”級的人物某種層面上已經是看點連連。
其次,奇葩們都是各界奇才,有來自名校的老師、學生,有相聲演員,有公司白領等,比如,馬薇薇便是出白中…大學辯論隊,曾任新東方的老師;王梅和包江浩更是“海歸”的代表,他們大部分都是有著極深厚的學習背景和生活閱歷,這樣的背景,既充分尊重了選手,也尊重了受眾。而具有較為深厚學習背景的選手們展現出來的辯才使辯論過程精彩連連,在思維的躍動E具有極強的效果,從現場100位觀眾評審來看,經常會由于某一位選手的精彩辯講而大肆倒戈,被馬東戲稱為“沒有原則的觀眾”。
最后,每期都會請來的所謂“奇葩女神”,分別是hold住姐、陶晶瑩、李湘、袁姍姍、柳巖、賈玲、曾寶儀、阿雅、陳漢典、楊瀾等。主持界、演藝界、相聲界各出其才,其中更有男扮女裝的陳漢典。他們的加入會制造更多的笑點和看點。諸如陶晶瑩、李湘等本身的閱歷足夠豐富,在節目中也常常能夠說出很有價值的判斷和話語。
“三觀”:暢所欲言的自我表達
網絡時代,雖然說話語權草根化,人人都有申訴和表達的權利,但對于諸多的時事熱點和切身體會的經驗,他們有迫切的表達需要,但是卻沒有觀眾基礎。然而在《奇葩說》的舞臺上,似乎找到了契機,他們能張揚而個性化的表達自己的認知和觀點。
時常能在節目中聽到不少金句。比如,蔡康永:少給別人找麻煩的辦法,就是把麻煩在自己手里解決掉。蔡康永: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贊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贊美,這叫社交。
我們不乏在節目中看到嬉笑的場景,歇斯底里的咆哮,臟話連篇的表達,然而卻也不缺乏真知灼見,嚴明的邏輯控訴。很多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認知,在節目中得到重新詮釋的時候,也使受眾獲得一些人生思考。而在詼諧的表達中鬧出的笑話,也常常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段子手”,讓人大笑不已。如謝依霖(hold住姐)問:高逼格是什么?高曉松回答:是我一個侄子!又如:馬東問:曉松,你覺得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嗎?高曉松說:你看看我的臉覺得是嗎?馬薇薇說:在光明的背后有一個陰暗角落是你覆蓋不到了。叫單身狗,單身狗中有一種極品犬,叫注孤生,等等。在這樣的語言沖擊下,觀點也在悄然的深入人心,幽默中深思話語的力量,也許,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呼吁和需要的。比如節目中提到的不一樣的“雞湯”:我們常說要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成長。在《奇葩說》的解讀卻是:我們要感謝那些守護你的人,他們讓你成長,那些傷害你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感謝。
同時,他們這種個性而大膽的表達,也彰顯了他們迷人的個性和魅力,這也是愛奇藝造星進程中的一步。愛奇藝本身是網絡平臺,需要一定的“網咖”,這些人出自草根,能吸引一定人關注,他們在成為輿論領袖的同時也能為愛奇藝的品牌帶來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在這兒,語言類節目的魅力已經不僅僅限于鋒利的語言交鋒或者故事烘托之后的一些思考了,它更加作用于節目之后帶來的影響。
年輕化、懂網絡的這些網絡新鮮人類,因為文化層次不一,所以認知和見解并不完全建立在學術層次上,這讓辯論極具語言的生動性和現實生活的經驗在其中,其無限制的規則,在場中也展現出任性的操作,選手常常以簡單的類比引發大笑的同時,提出思考,這讓節目更富有感染力。而關注網絡節目的人,必是對網絡詞匯、事件敏感度極高的一群人,并且大多是年輕人,某種程度上,它也代表了年輕人的關注和“三觀”,年輕的命題,年輕的呼聲,賦予了這個節目新意和深意。
脫離那些煽情悲慘的故事設計的《奇葩說》,把“真實的話語”放在中心,這樣的“設計”讓受眾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貼切,更是一種尊重,一種對自由表達的尊重。
愛奇藝說《奇葩說》需要尋找出舞臺上“最會說話的人”,而這個平臺讓很多的草根帶來了自己的呼聲和表達。很多時候,舞臺上,幾乎完全脫離傳統辯論式的“辯論”,也是一種脫離了我們對傳統辯論需要建立論點,然后引經據典,中外事例進行論證的認識,這個舞臺屬于堅守自己的邏輯便可自我表達到最純粹。
節目對于傳統綜藝節目的創新和突破,確實有不少打動人心的地方。而更多的,是帶來了來自不同文化.地域、崗位層次的人的呼聲,也呈現出一類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中的“三觀”,而這樣的舞臺,也從來不會有禁言,熱鬧的造勢,卻不造假,它同時也打破了歌唱造星,或者選秀造星又或緋聞上位的這種傳統明星模式,它傳遞的是一種觀念,甚至一種信念的建立,有表達和有正向價值觀建立的引導。在對比同期在網上播出的《康熙來了》之時,《奇葩說》也超過了《康熙》的點擊??梢姡牡墓澞吭O計,還是能得到認可和重視的。這也就是內容重于形式的一種創作手法,對于電視節目的創新之路理當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節目在2015年2月14日結束,為期近三個月的節目在選出“奇葩之王”之后便是終點了,然而,節目的競技意味卻似乎不那么濃烈,像馬東在某期節目中說的,我們的節目還需要進一步改善,讓這種競爭不要出現在舞臺E,我們需要提供的是真正的思想的碰撞和火花。因為節目本身帶來的魅力早已超過了它本身的競技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