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什么樣的人,怎樣選用人,支持什么樣的人,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制度生命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強調,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激勵干部勇挑重擔。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等,會議強調,推進干部能上能下,重點是解決能下問題。
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選人用人方面一系列新的重要觀點和要求,直擊痛點,人大應切實貫徹落實。
有一種觀點認為,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人大單向地確保黨委提名順利通過就可以了,對此沒必要多加研究。
黨的領導,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不但不包辦代替國家政權機關工作,反而要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總之,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因此,黨管干部原則和人大依法選舉任免是內在統一的,在實踐中要有機結合,不能割裂開來。黨的用人決策是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過程,人大要充分發揮民主主渠道作用,在用人決策各個環節特別是組織部門考察中充分發表意見建議,而不是說要等到履行相關法定程序時才發揮作用——“功夫在詩外”。“功夫也在詩內”,人大在依法選舉任免中,還是要繼續深入聽取意見建議,一旦有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向黨委反映。
人大切實依法履行選舉任免權,是加強執政黨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條件,也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在革命戰爭時期,入黨意味著沖鋒在前、流血犧牲,在戰場上,在嚴酷斗爭環境中,考察干部相對容易,而在黨執政條件下,入黨提干則意味著手中握有權力,有些人在黨委組織部門面前是一個樣子,在人民群眾面前又是一個樣子,成為“兩面人”、“多面人”、“變色龍”,甚至是不露痕跡的“潛伏者”,為組織考察帶來了難度。
從反腐實踐來看,腐敗窩案串案、“塌方式腐敗”案,多與“一把手”腐敗有關——其“一言堂”事實上代替了集體領導和組織考察,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盤根錯節的勢力,以及“逆向淘汰”、厚黑學和潛規則盛行的官場文化。在此特殊背景下,他們口中的黨管干部原則則成為封建家長制的擋箭牌,與真正意義上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履職水火不容。因此,人大要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相關情況,以及時糾錯。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人大切實履行選舉任免權,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等工作就會勢如破竹,事半功倍。同時,也要善于通過其他職權的行使,深度了解和考察選任對象,并及時向黨委匯報,以便讓“人”和“事”的問題得到統籌解決。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因一些古代改革者“沒有好下場”、“槍打出頭鳥”而明哲保身的人不是沒有;痛恨權力腐敗又羨慕甚至膜拜權力,希望“清官”作主但又把有奉獻精神的干部視為傻子、“沒本事”的普通群眾也不少。所以說,封建傳統文化和官場文化的糟粕對人們的影響,不會在一個早上就清掃干凈。而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就要觸及利益,就要“得罪人”;要敢為天下先,敢于試錯,甚至“雖千萬人吾往矣”,也就有可能面對不被理解、誤解以及爭議;要甘做“燃燈者”,也就有可能成為“失敗的英雄”。因此,要完善擬選任人選考察評價標準體系;要改進選舉工作,提高選民和代表對改革促進派的認知,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評價改革促進派,激濁揚清。
同時,不僅要選任好改革促進派,還要在立法監督等工作中敢于為改革促進派“站臺”。
圍繞選任和支持改革促進派,人大能否主動依法作為,固然取決于認識和智慧,但也許更多的是取決于擔當和勇氣,取決于人大本身就是改革促進派。當然,這也有待通過細化相關責任制以及接受代表選民監督制度來加大“倒逼”,有待通過細化人大貫徹黨管干部原則制度、擴大公眾參與制度來引導和支撐,有待通過完善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選舉任免制度來促進和保障。
選任和支持“改革促進派”,茲體事大,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將其放置于“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從堅持、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高度,予以研究推動。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