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強
目前各地人大開展詢問及專題詢問的熱情高漲,但是,詢問的法律規定相對原則,規則流程不夠細化,影響詢問監督作用的發揮。
本研究通過從提問和答復人員、時間場合、事先準備、提問數量、問答時間、審議和詢問順序、宣傳報道、后續處理等方面對全國人大和上海人大近年來的專題詢問進行比較分析之后,結合各地實例,歸納出一些普遍性的做法,由此提出關于詢問規則設計的建議,為完善人大詢問制度提供借鑒。
一、關于詢問的一般規則的建議
鑒于法律僅對詢問有規定,有必要首先對詢問制度加以細化。
1、詢問人和答復人: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常委會會議的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成員、人大代表有權提出詢問。有關國家機關的負責人應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在人代會審議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代表可以就常委會履職情況向人大常委會提出詢問;代表(委員)可以一人或多人聯名,提出詢問。
2、詢問的時間、場合:人代會或常委會會議聽取議案說明或報告后,代表(委員)可以提出詢問;人代會或常委會會議也可以在會議期間安排專門時間開展專題詢問或不定專題的詢問;會議期間的詢問在聯組或者全體會議上進行。
3、事先準備:詢問人應在相關會議前10個工作日報名、書面提交問題、注明詢問對象;人大常委會辦事機構將問題登記后,在相關會議5個工作日前轉送有關機關做應答準備。
4、數量限制:1名詢問人一次提問至多可以提出2個問題,每個問題至多要求2個機關應答。
5、時間限制:提問不超過2分鐘,回答不超過10分鐘;臨近限制時間,主持人予以提醒;超過時間,主持人有權制止。
6、問答方式:一問一答,隨問隨答。對事先提交的詢問問題,應答方應予現場回答,一次答復不全的,可申請補充答復;除了事先報名提問外,可現場提問和追問。對現場提問和追問,答復人現場無法答復或答復不全的,可以約定會后30個工作日內或在下次常委會會議時口頭答復,或經同意書面答復。涉及國家秘密的,應答人應當說明情況,可不予答復或者以適當形式答復。出現漏答的,主持人予以提醒。事先報名的詢問人可以現場放棄詢問,對事先報名因時間等原因現場不及提問的,征得詢問人同意,可轉為書面詢問,有關機關應當向人大常委會提出書面答復;書面答復需經答復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署,送達人大常委會和詢問人本人。
7、對問答表述的要求:提問和回答都要言簡意賅。提問時,要指明詢問的對象,不發表審議意見;回答時,要確保真實、準確。應答人所代表的機關應對答復負責。
8、后續監督:委員(代表)對答復不滿意,可要求重新答復。常委會可對答復組織滿意度測評;詢問后,常委會辦事機構整理匯總詢問提出的問題和答復,將其連同審議意見轉有關國家機關研究處理,有關國家機關應在3個月內向提交研究處理情況報告,相關專門委員會對報告提出評價意見;相關專門委員會對答復的落實情況開展跟蹤監督,必要時常委會可組織檢查,督促整改或組織再次詢問。
9、信息公開:詢問過程應當公開。詢問問題和答復內容(包括書面答復)應通過常委會公報向社會公開。
二、關于專題詢問的特殊規則的建議
1、專題詢問的定義:專題詢問是有組織、有計劃、事先準備的就某一個特定專題開展的詢問。
2、專題的選擇:特定專題根據需要審議的議案或者報告,或根據監督法第九條規定的途徑,由專門委員會或者一定數量的委員(代表)聯名提出,經主任會議決定確定。
3、事先準備:針對詢問的專題,常委會要組織調研;除了詢問人事先報名、常委會辦事機構登記匯總、轉送有關機關做應答準備之外,常委會辦事機構可與詢問人協商,就類似問題確定主詢人附詢人,減少重復提問;常委會辦事機構根據詢問專題,與有關機關協商確定哪些機關到場回答詢問。
4、專題詢問與審議的順序:專題詢問宜與審議分開,先進行詢問,后進行審議發言。
5、專題詢問會。人大常委會可以組織專題詢問會;專題詢問會一般在常委會會議期間進行,也可在常委會會議閉會期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