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上海是人口密集的國際化大都市,急救醫療服務既關系百姓生命與健康,也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已將急救醫療服務立法列為五年立法規劃正式項目和今年常委會重點立法工作。這項立法既是民生立法,也是創制性立法,將為本市急救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促進急救工作更好發展。本文為大家介紹國內外急救模式和立法情況,作為上海立法的借鑒和參考。
一、發達國家和地區急救模式
急救行為分為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前者是指患者被送到醫院救治前主要在救護車上進行的救治活動,后者是指患者被送到醫院后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救治活動。
院前急救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美英模式,核心理念是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送到就近醫院進行搶救,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均采用這種模式。二是歐陸模式,核心理念是把救護車打造成“流動醫院”,穩定患者病情后再送往相關醫院,德國、法國、俄羅斯等歐洲大陸國家采用這種模式。
兩種模式各有特點:在美英模式下,由于強調最快速度送往醫院,使得現場僅作簡單救護,對救護員的要求不高,救護職責由警察或消防部門承擔,警察或消防員經過簡單培訓后成為救護員。在歐陸模式下,由于強調在救護現場或救護車上進行搶救,技術要求較高,救護車必須配備執業醫生和護士。
院內急救、急診統一采用分級救治原則,即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并排序,急危重患者先救治,非急危重患者后救治。經過急診科治療后病情穩定的,分別采取住院、轉往其他醫院、出院等措施。
二、國內急救主要模式
我國院前急救模式比較接近歐陸模式,強調救護車配備執業醫生和護士。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第19條規定,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按照急救任務承擔主體的不同,國內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三種模式:
1、指揮型,以廣州市為代表。設立急診科的醫院按照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出資設置急救站、配備急救人員、車輛、設備,承擔主要急救任務;市急救中心僅設置少量急救站點、配備少量救護車,承擔少量急救任務。市急救中心設置指揮平臺,受理120呼叫后,指揮患者附近的醫院或直屬急救站點,派出救護車和救護人員開展現場救治,再送往相關醫院;市急救中心運營經費由財政支出。
2、獨立型,以本市為代表。院前急救任務由市急救中心和區縣急救中心承擔,醫院不承擔院前急救任務。市和區縣急救中心運營經費由財政支出。
3、混合型,以北京市為代表。設立市急救中心,每個區縣也設立急救中心,但是部分區縣急救中心下設的急救站點掛靠在所在區縣的中心醫院,資金、人員等均由所在醫院承擔,這些急救站點占全市急救站點的三分之二。
另外,北京市不僅存在120急救系統,北京紅十字會還設立999急救系統,采取社會化運營模式,由所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北京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負責調度指揮,兩個系統間既相互競爭又優勢互補,120系統和999系統分別占全市急救量的六成和四成。
院內急救、急診方面,各地均未采納國際通行的分級救治原則,除了救護車送往醫院的患者優先救治外,其他患者不論病情輕重,一律實行先掛號先就診。經過急診科治療后病情穩定的,由于住院難等原因,一些不應讓急診科的患者滯留下來,擠占急救、急診資源。
三、我國急救立法情況
全國層面,目前尚無法律和行政法規,僅有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部門規章《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從院前急救的機構設置、執業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規定。關于院前醫療急救的界定,第2條規定,是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絡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關于院前急救的性質,第3條規定,屬于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管理、實施。關于急救中心的設置和職能,第8條規定,設區的市設立一個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度縣級急救中心(站)并提供業務指導。第10條規定,急救中心(站)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指揮和調度,配備通訊系統、救護車和醫務人員,開展現場搶救和轉運途中救治、監護,急救網絡醫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揮和調度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關于救護車送患者入院的原則,第23條規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絡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地方層面,杭州、鄭州、武漢、長春、成都、廣州、南寧、西安、貴陽等城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沈陽、濟南、青島等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政府規章。這些急救領域的法規,主要規范院前急救,各有特點。例如,《鄭州市社會急救醫療條例》第12條規定,從事社會急救醫療的醫師應當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并具有三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從事社會急救醫療的護士應當具備執業護士資格,并具有兩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又如,《武漢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第23條規定,市、區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突發事件醫療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急救中心、急救站開展演練,提高院前醫療急救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能力。另外,這些法規也有一部分內容是規范社會急救的,包括急救意識和知識的宣傳、急救技能的培訓、大型公共場所簡易急救設備的配置、受過急救技能培訓的人員現場急救行為免責等。
四、本市急救工作情況
本市擁有完整的院前急救體系,包括獨立建制的1個市急救中心和9個區縣急救中心,分別隸屬于市、區縣二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市急救中心負責8個中心城區,區縣急救中心負責本區縣急救工作。目前,全市有127個急救分站,668輛救護車。市120調度指揮中心與區縣調度指揮系統建立統一業務信息平臺。自2001年以來,院前急救業務量平均年增幅超過10%,2014年達到64.2萬車次。
本市院內急救、急診資源豐富,使用率高。所有二、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和部分專科醫療機構設置獨立急診科。2014年,全市醫療機構急診量超過1524萬人次,其中市屬三級醫院超過611萬人次,急診床位使用率超過95%。急診量最大的新華醫院全年高達76萬人次,日均接診量逾2000人次。
本市急救工作總體滿足城市需要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院前急救方面,救護車難叫、等待時間較長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救護人員普遍緊缺,人才流失。院內急救、急診方面,不同醫院急診室利用情況反差明顯,三級醫院急診室收治大量非急診患者,病人出口不暢導致病人淤積在急診科,急診資源難以用于搶救急危重病人;一些二級醫院急診資源利用率較低。社會急救方面,特殊崗位和普通公民急救知識培訓力度不足,簡易急救器材配置不夠。
五、本市急救立法主要內容
為體現立法的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戰略導向,使條例成為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律,教科文衛委從去年第四季度起,開展前期立法調研系列活動,通過走訪老專家、醫院領導、召開座談會等方式,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有益經驗和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梳理了立法涉及的30余項重點問題,供起草部門參考,也作為委員會立法調研的重要內容。
院前急救方面:包括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建設規劃納入城市規劃;急救人員、急救車輛、急救裝備的配置標準;信息化設備的配置要求;急救人員和病人家屬在院前急救中的權利和義務;《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中送院原則的完善和細化;對市、區縣急救中心在站點、車輛、設備、人員、經費等方面予以保障的具體內容;對急救人員在待遇、職稱、培訓、退出機制等方面的扶植政策;保障救護車優先通行權的具體規則和處罰措施。
院內急救方面:制定院內急救規劃;明確不同等級、不同類型醫院的急救、急診科室在場地面積、床位數量、醫護人員、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具體標準;急診病人病情分級制度的實施;院前、院內急救的銜接、交接要求;調整急診病人的醫保政策、收費標準,形成不同于門診的區別化待遇;制定留院觀察、住院、分級轉診的具體標準;指導、扶持急救、急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醫院在職稱、收入、退出機制等方面對急救、急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扶持政策,提高急救、急診業務能力;醫院按照衛生計生委要求組建突發事件現場醫療急救隊,配備人員和裝備,定期培訓和演練。
社會急救方面:加強宣傳工作,強化全社會急救意識;急救知識、技能的課程進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各類學校;部分特殊工種、崗位從業人員的強制性急救培訓;擴大急救知識培訓的覆蓋面,增強培訓效果;在人員密集場所放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等簡便急救設備;免責條款,包括公共場所搶救病人的醫護人員或受過培訓的志愿者的免責,在急救車和醫院內搶救病人的急救人員、醫護人員的免責。 (作者系市人大教科文衛委辦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