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蓮
全國自5月1日起全面實施立案的登記制改革,上海法院按照最高法院部署積極開展此項工作。其中,社會比較關心的問題是,效果怎樣?會不會擴大了案件“流量”而又缺乏接納的“容器”?
6月11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海高院副院長顧偉強通報了上海法院立案登記制改革首月的相關情況。

首月:收案平穩上升,屬自然增長
據介紹,自5月1日至5月31日,全市法院共登記立案65971件,同比去年增長20.42%(今年1-4月,全市法院收案同比去年增長13%)。在全部收案中,一審民事起訴53282件,占80.77%,同比去年上升18.63%;執行申請11471件,占17.39%,同比去年上升18.83%;一審行政起訴1181件,占1.79%,同比去年上升475.72%(增長970件);國家賠償申請12件,占0.02%,同比去年增長8件;一審刑事自訴25件,占0.04%,同比去年增長23件。
全市法院有效開展登記立案工作,即時處理群眾訴求,當場立案64344件,當場立案率97.5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平均當場登記立案率90%)。
從統計數據看,總體收案數平穩上升,屬于自然增長范圍:一審民事起訴收案同比去年穩步上升;一審行政起訴收案同比去年有較高增幅,但絕對數字不高,占總收案數比例也較低。可見,實行立案登記制后,上海法院收案情況未出現大幅波動。
“(這)反映了上海法院在2013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進行的‘立案難’問題專項整治活動取得明顯成效,上海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具有較好的前期基礎。”顧偉強如是解釋收案沒有外界預料的大幅攀升的原因。
效果:不是法院自己說了算,各方點贊
顧偉強說,上海法院推進立案登記制改革,實施登記立案工作的各項舉措,獲得了較為熱烈的社會反響和良好的社會評價。《法制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法院報》、《上海法治報》、中國法院網等多家媒體和主流網站對相關情況予以了詳細報道。在體會到立案登記制改革帶來的實效后,案件當事人、律師等普遍反映,“立案難”問題在上海已不再存在,立案更加規范、更加便捷了。上海解放日報記者在立案登記首日采訪一位首次來法院辦理立案的當事人,該當事人表示,法院各項工作做得非常細,窗口指示明確,讓人一目了然,在法院不到10分鐘就把案件立上了,盡管這個案件今后走向還不敢肯定,但法院這種辦事效率、公正值得期待。上海法治報記者采訪上海法院工作多年,這次參加上海高院組織的全市法院立案登記專門采訪活動,除了參加集體采訪活動,還“私訪”了幾家法院,她表示,上海各級法院這次立案登記工作是做足了“功課”,立案大廳內各類介紹立案登記的宣傳材料充足,接待人員齊全,接待當事人規范,盡管有數據表明收案量有所增加,但置身于立案大廳內,讓人感受不到這種上升。上海律師通過各種渠道紛紛表示此次改革力度很大,效果值得期待。在上海靜安法院,一位律師表示,他特意將兩個案件留在5月4日立案登記首日來法院立案,一是來見證一下立案登記改革,同時,也來體驗改革前后的變化。立案成功后,他表示,盡管立案流程總體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但從法院一些細小的變化中還是感受到了法院理念的轉變。同時,本市律師服務專門網絡平臺的建立以及網上立案、自助立案等便民舉措的推出,也普遍獲得當事人和律師認可。
原因:準備得好,督促得好,服務得好
根據顧偉強的介紹,記者歸納了一下上海法院取得平穩有序和各種點贊的原因。
準備得好。據顧偉強介紹,去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變立案審查為立案登記的改革要求后,上海高院黨組和崔亞東院長及時提出要求,作為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上海法院,應該有所作為,先行調研探索。今年年初,在最高人民法院擬定《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階段,市高院即同步跟進立案登記制改革工作,著力從規范立案登記、強化立案監督兩個方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前期探索工作。市高院還草擬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最高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規定的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著重在當事人起訴材料接收、立案登記、不予受理立案裁決和上訴、復議救濟等四個環節進一步明晰一線立案法官的操作標準,要求全程留痕、全程透明,以此作為檢驗立案工作質量和考核立案法官工作的依據。同時,要求全市各法院先行探索。《上海法院關于貫徹最高法院實行立案登記制相關規定的實施細則》于5月1日前出臺,成為指導全市法院開展立案登記工作的規范性文件。
督促得好。改革實施前夕,市高院黨組成員帶隊深入全市各級法院就登記立案工作進行督查指導。市高院黨組還赴市律師協會聽取全市律師代表對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建議。各法院多次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邀監督員視察各級法院登記立案工作。還通過法院官網、電視報道等多種渠道向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宣傳立案登記制改革情況。
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的作用,三級法院建立了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對工作新態勢、新情況的研判,及時總結規律。市高院建立全市法院立案信息五分鐘匯總更新一次的數據平臺以實時反映全市立案情況,并強化登記立案工作報告制度,要求各法院每日上報當日立案工作動態,即時上報重大敏感情況。市高院在此基礎上形成《登記立案工作問題解答》分期予以下發。同時,本市法院還強化對立案投訴事項的監督,對于當事人反映的問題,及時查明事實原委,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服務得好。立案登記制度的順利實施,需要公眾的正確認識。為此,上海法院通過法院網頁設立宣傳專欄、制作宣傳海報、在立案大廳擺放登記立案流程介紹、登記立案解讀、訴訟指南小冊子、12368電話宣傳等方式積極宣傳立案登記制,幫助群眾了解、理解立案登記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增多了“接口”,加強立案窗口設置。各級法院主要領導駐點立案大廳,并采取增設立案窗口、增派立案法官等方式,確保為當事人提供全面、周到、便利的訴訟服務。各院還加強導訴窗口的釋明、引導和繁簡分流功能,同時設置重大敏感案件專窗,安排資深立案法官妥善應對。
“互聯網+”發揮作用,探索網上立案、自助立案等立案方式。全市法院結合12368訴訟服務平臺建設,做好網上立案這一新形式立案工作,通過互聯網提供接收立案申請、答復辦理意見、訴訟費用收取、發送受理通知等一站式覆蓋登記立案全過程的訴訟服務,為當事人立案提供切實方便。上海浦東新區法院還自主開發了自助立案系統,設立了自助立案登記室,正式推出自助立案方式。對于簡單的民商事案件、集團案件及執行案件,經預約、預檢,確認符合受理條件的,該院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條件下由其自助立案。當事人可在自助立案登記室,登陸自助立案登記系統,自行輸入案件信息,提交證據材料,打印相關訴訟法律文書后,自助完成立案登記。
上海法院是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而收案僅僅是開頭,“吃進去”的不斷增多,如何解決?
關鍵的一招:完善立案配套機制,推動矛盾糾紛的整體高效解決。本市各級法院完善繁簡分流和小額速裁,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探索異常訴訟規制機制;完善重大、疑難、群體性糾紛的立案會商機制;拓展12368平臺功能,開通12368訴訟服務平臺的立案投訴、立案質量評查、審判管理平臺實時數據監控和立案考核一票否決等功能,加大了當事人對登記立案工作監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