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 李瀟
一年涉案毒品數量逾400公斤八成以上被告人被判無期以上

技術更新、物流業發展,竟然也為毒品犯罪分子所用,以至于新型毒品成毒販新“寵”、快遞包裹變運毒新“途”,此類情形在毒品案件中頻頻出現。記者從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于6月24日召開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審理情況通報會上獲悉,當前重大毒品犯罪出現涉案毒品數量大、新類型毒品多樣等新問題新特點,而上海一中院當日發布的典型案例亦充分體現了該院從嚴打擊毒品犯罪、堅持證據裁判等案件審判思路及相關做法。
重大案件匯集:數據顯示涉案毒品總量驚人
據了解,作為中級法院,上海一中院一審的毒品犯罪案件主要是涉案毒品數量大、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近一年來,該院共受理重大毒品犯罪案件46件,涉及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罪名,涉案毒品總量超過400公斤,八成以上的被告人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
該院刑一庭副庭長余劍向媒體通報了當前毒品犯罪的研究形勢,即重大毒品犯罪案件頻發,涉案毒品數量巨大。2014年該院受理的毒品案件中有5起涉案毒品達到10公斤以上,2015年1月至5月,涉10公斤以上毒品的案件已有6起。
此外,統計數據還顯示,運輸毒品成為近年來毒品犯罪的主要犯罪類型。71名被告人中,犯運輸毒品罪的有47人,占66.19%,且多數運輸者系受雇傭的“馬仔”。公路運輸成為毒品進入本市的主要方式,92%的運毒者系自駕汽車或乘坐長途汽車運送毒品來滬。余劍法官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原因在于:一方面,公路運輸與鐵路和航空運輸比起來,其安檢程序相對較為簡單,運輸管理相對寬松;另一方面,運毒者行動較為自由,行程變動性強,易于掩蓋行蹤。
案件特點鮮明:新型毒品多樣、包裹快遞成運毒新渠道
從上海一中院對近一年來毒品犯罪的統計數據顯示,涉案毒品以甲基苯丙胺(即冰毒)為主,新類型毒品種類多樣。除此以外,涉案新類型毒品種類多樣化,如氯胺酮(俗稱“K粉”)、甲基苯丙胺片劑(俗稱“麻古”)、甲卡西酮(俗稱“喪尸粉”)、尼美西泮(俗稱“飛仔”)、MDMA(俗稱“搖頭丸”)、“開心水”等化學合成毒品也多次出現在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這些新類型毒品生產成本低、產量高,售價低廉,運輸攜帶吸食都更為便捷隱蔽,逐漸成為主要涉案毒品類型。值得重視和警惕的是,目前制毒犯罪有抬頭跡象,一年來該院共受理4起制造毒品案件,部分被告人在實驗室內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制造甲基苯丙胺,并向客戶演示、傳授制毒方法,從中謀取非法利益。
余劍法官表示,物流運輸、郵政包裹,甚至是國際郵政快遞,都被犯罪分子用來運輸、走私毒品。利用快遞販賣、運輸毒品的案件,在審判實踐中更為常見。該院審理過的一起典型案件中,被告人通過國內某快遞物流將毒品從深圳運至上海,涉案毒品甲基苯丙胺近10公斤。還有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受他人委托,將毒品藏匿于音箱內部,然后意圖通過全球郵政特快專遞郵寄去加拿大。
另外,余劍還從毒品來源、犯罪主體兩方面分析了毒品犯罪的新特點。從毒品來源上看,境內外毒品來源地相對集中,種類特色明顯。受毒源地大量種植毒品原植物的影響,來自金三角及巴西、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的涉案毒品多為海洛因、可卡因等,犯罪分子通過體內藏毒、將毒品藏匿于行李箱夾層等方式將毒品走私入境。在境內販賣運輸毒品的案件中,毒品多來源于人流、物流、資金流相對集中的廣東等沿海地區。另外,當地制毒販毒犯罪也呈多發態勢,涉案毒品多系合成類毒品。從犯罪主體上來看,共同犯罪案件多發,呈團伙化,并出現年輕化、女性化趨勢。犯罪分子之間分工明確,購毒、運毒、賣毒形成“一條龍”,鏈條緊密,部分涉毒人員還以家族、同鄉為紐帶,形成“家族涉毒團”。30歲以下的被告人占總涉毒犯罪案件被告人的18.3%,年齡最小的被告人案發時僅20周歲。女性參與重大涉毒犯罪的案件繼續增加,一些毒品犯罪分子雇傭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定人員進行毒品犯罪活動,意圖逃避法律制裁。
裁判思路明晰:從嚴懲處的同時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通報會上,該院副院長倪金龍指出,該院對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一貫依法嚴懲,嚴厲打擊走私、制造毒品和大宗販賣毒品等源頭性犯罪;依法嚴懲毒梟、職業毒犯、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的犯罪分子;加大對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行為和濫用易制毒化學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行為的懲處力度。
由于毒品犯罪案件在傳統犯罪手段外,涉毒犯罪新手段、新類型層出不窮,也導致司法實踐中新類型疑難問題不斷增加,案件審理難度加大。
余劍法官表示,在人貨分離,且被告人零口供拒不認罪的案件中,如何審查、認定在案間接證據是否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涉新類型毒品案件中,如何按照比例對毒品數量進行折算,都是近年來毒品犯罪案件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再加上毒品犯罪的隱蔽性強、偵查取證難度大,且多數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均做無罪供述,這都給案件的審理、證據的把握帶來困難。
在此情況下,一中院始終在堅持嚴厲打擊毒品犯罪這一指導思想的同時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嚴格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排除非法證據,強化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意識。對于從犯、初犯、有自首、立功等情節、真誠悔改的被告人在量刑時均體現了從寬處理。如該院去年審結的周某某非法持有毒品案,被告人出于與毒品徹底決裂、盡心贍養年邁母親的動機,主動向公安機關上交其持有的大量毒品。鑒于其具有悔改誠意,社會危害性較小,且對其從寬處罰利于鼓勵其他毒品持有者上交毒品,最終對該名被告人適用免予刑事處罰。
綜合治理創新:改進審判工作方法,積極參與禁毒宣教
在審判規范化建設中,該院圍繞毒品犯罪案件審判難點,加強專業審判機構建設,確立刑事審判第一庭為專門審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審判庭,著力提高審判人員能力。同時,借助新興技術手段,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如在全市范圍內首次啟用證人屏蔽技術推進證人出庭作證,首次采用聲紋鑒定方法審查核實證據,首次在庭審中適用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
除了依法審理毒品犯罪,參與禁毒綜合治理也是人民法院肩負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責。近年來,該院積極參與制作了數十期各類毒品犯罪案件的電視、網絡庭審直播節目,多次在該院公眾開放日安排參觀人員旁聽毒品犯罪案件庭審,對公眾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活動。在今年該院自主推出的公益性原創微視《法眼觀象》的第一期,還專門就容留他人吸毒這一較常見的涉毒犯罪作了法制宣教,取得了良好反響。
“禁毒工作關系國家安危、民族興衰和人民福祉,面對毒品問題加速蔓延、毒品犯罪高發、毒品治理難度大的嚴峻形勢,作為中級法院,我們將繼續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重大毒品犯罪,也期待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監督毒品犯罪案件審判工作。”倪金龍說。
據悉,此次通報會同步在中國法院網、上海法院網圖文直播,并在上海一中院騰訊、新浪官方微博“微直播”。
余劍法官表示,在人貨分離,且被告人零口供拒不認罪的案件中,如何審查、認定在案間接證據是否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涉新類型毒品案件中,如何按照比例對毒品數量進行折算,都是近年來毒品犯罪案件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