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野
【摘要】方言節目從1996年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出現,并有大發展之趨勢。它有利于傳承區域文化,喚起人們對鄉音的記憶,讓忘記鄉音的年輕人重新拾起對方言的關注。方言節目的播出也利于繁榮地方文化,為我國文化多樣性做出一份貢獻。但是,在推廣普通話的大背景下,方言節目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正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揭示方言節目和區域文化的關系,以及在現在的社會中,方言節目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
【關鍵詞】方言節目區域文化問題對策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地風格迥異的文化,也造就了各地獨有風格的方言。方言作為一個地區文化的最生動的符號象征,千百年來扎根于人們生存的一方土壤,并隨著人們生活的發展不斷改變。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但這對各區域以方言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保存、傳承有一定的危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學者開始呼吁關注方言。而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電視臺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節目分眾化的態勢愈發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方言電視節目在一些地方電視臺便出現了。
一、方言節目的區域文化背景和經濟效應
我國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國家。長期的歷史積淀也使得各個地方衍生出了各自的方言。雖然普通話成為現在的官方語言,但是方言并沒有離開它生長的土地。在各地區,當地人尤其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的交流依然會采用方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的一些地方我們也不難聽到方言。方言的生命力并沒有減弱,它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存在于民間。隨著一些民間學者的呼吁與重視,人們對方言的關注也在漸漸提升。
方言節目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誕生。方言節目的內容以社會新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或是市井雜事為主,以親民為自身最大的特色,以此來吸引最普通的百姓。
對于電視臺來講,中老年群體、農村群體是電視觀眾的主流,他們恰恰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方言為交流語言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方言節目的開辦有利于吸引各地區這樣一群收視率主力軍,這對電視臺來說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加之方言節目的投入相對少,所以投入與產出比很高。如央視索福瑞2004年8月數據顯示,重慶衛視1994年開播的《霧都夜話》,更是曾創下在該時段內全國53個城市中收視率第二的成績。
二、方言節目對區域文化的保護
1、和區域文化的傳承關系
方言是一個區域、地域文化最生動的載體。在現代社會,方言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它已經轉化為一種符號,代表某一個地區。方言節目對于地域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方言節目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民生類話題所占比例達到98.6%。①方言自身就是一種貼近人們生活的語言,一種親民的語言。這些方言節目通過這些社會民生話題反映各地的社會民俗風貌,也是對區域文化的一種反映與傳承。
那么如何發展、保護方言呢?大眾媒體的出現,正是可以平衡方言的保護與限制的一個理想的傳播工具。拉斯維爾指出,大眾媒介具有傳承社會文化的功能,方言節目也正是傳承方言文化的載體。大眾媒體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與優勢讓人們接觸到方言、文化,同時不會讓方言成為一種強勢的入侵。
2、方言節目與國家文化安全的關系
現在有觀點認為,方言節目的出現威脅到了我國國家文化的安全,是對民族共同語言的有意隔離,是母語意識的淡化。其實這是有些憂慮過頭了。
方言節目作為一種面向本地的小眾節目,并沒有十分龐大的受眾基礎,并且所面向的受眾多是平常日常生活中習慣用方言交流的百姓,節目的播出對他們的母語意識并沒有什么影響,何況方言節目的數量還是少數。現在的社會環境與生活要求是人們普遍以普通話交流為主,這也注定了人們不會因為收看一些方言節目便逆潮流而行。
三、方言節目存在的問題與尷尬
1、方言節目與推廣普通話政策相悖
2000年10月頒布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媒體的語言使用規范。《文字法》第十二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語言。”②此外,《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也對普通話的推廣使用做出了規定。
國家廣電總局于2005年10月8日下發《關于進一步重申關于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明確重申“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或不標準的普通話。”這也進一步對方言類電視節目進行了行政干預。
但是,對于方言節目,我們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從文化角度來看,它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從經濟價值來看,它的收視率的確為地方電視臺帶來了不小的收益;從受眾角度來看,它也的確滿足了節目小眾化的趨勢和部分受眾的要求。當然,作為國家政策指導下的媒體,為了配合我國普通話政策,電視媒體也要把握好方言節目與普通話節目之間的平衡。相關部門也要給予正確的導向。
2、方言節目在現在的大文化背景下出現的問題
(1)符號化:現在許多地方的方言并非以一種完整的語言體系或句子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為了對某區域的宣傳或者是商業的需要,有時會用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字詞來代替整個該地方言。更明顯的是,幾乎所有的方言節目的名稱中都會有該地方言中具有代表性那一個字或者詞語,這正是方言符號化在方言節目中的表現。
方言的符號化有利于提高方言的辨識度,將方言符號運用在方言節目中有利于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使得受眾產生親切感。但是,將方言過度的符號化并不利于方言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方言只窺一斑而不見全豹,而且不能很好的保護方言。
(2)去官方化: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官方再也不會重視或者提及方言。但是這一問題現在似乎也在淡化。各地方電視臺方言節目的大量涌現、方言節目出現在一些上星衛視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游汝杰在2010年提出贊同“推廣普通話、善待方言”的提法。這些信號的釋放似乎看到了官方對方言態度的緩和。
(3)區域化: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以及普通話教育的普及,會講方言的學生、小孩越來越少。甚至一些孩子在家里和長輩說話都是普通話交流并且越來越聽不懂方言。這就導致了會說會用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本來就有很強地域性、相對于官話就小眾的方言變得更加區域化、小眾化。用它來制作的節目面向范圍自然更加小眾且限定在某一區域。過于小眾化會導致受眾的不穩定、受眾層次的單一并容易受到其他節目的影響。這也導致了方言節目受眾小眾化、區域化的結果。
(4)低俗化:除了和方言共有的問題,方言節目的低俗化也是現在在方言節目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體現在方言娛樂類節目中:首先是制作的粗糙,制作成本低、演員業余,這直接導致了方言劇制作的粗糙。其次是語言,方言作為一種俚語,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字眼。而方言劇卻經常照搬這些語言,使得節目內容低俗,這也引起了許多網友的不滿和抗議。再次,方言節目的受眾群體多是處于社會層次和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的地位,也使得方言節目尤其是娛樂類型的方言節目很難高雅。最后,民俗藝術的保護與發揚不到位,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方言節目內容的低俗。地方曲藝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教育意義,是方言節目很好的題材內容。但是由于此類藝術的保護發揚力度不夠,這就讓方言節目失去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相對高雅的形式。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方言節目的單一與低俗。
四、方言節目未來的發展
方言節目作為從民間中走出來的、貼近民生的節目,自然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但是,作為一個小眾的電視節目類型,想要長時間的吸引觀眾、適應社會的發展,還需要轉型。
1、內容為王
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劇,許多城市的外來人口不斷增加,這些人對本地的方言認可度自然很低。方言節目不能單單寄希望于方言這樣一個情感紐帶來吸引每一個本地受眾。同樣,隨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許多并不講方言的年輕人或者是知識分子去接觸方言節目更多的是抱著一種好奇的態度。單單依靠方言這一特色也很難抓住這樣一部分觀眾。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方言節目的制作需要開始注重內容,以內容為王,抓住盡可能多的受眾。
如果此類方言節目能夠加入對國家大事、城市走向的分析;開通觀眾熱線,讓觀眾為城市的保護與發展建言獻策并對群眾提出的意見進行選擇性評說,這樣既貼近群眾又有高度、深度的電視節目應該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2、品牌化
品牌是一個電視節目維護穩定受眾的有力法寶。很多電視節目在播出幾季后雖然節目質量有所下降,但是收視率卻并不會大幅減少。這就是節目品牌的影響力所培育的穩定受眾。
現在的方言節目群雄并起,各個電視臺爭相開辦方言節目,提高自身收視率與廣告投放量,與衛視搶受眾。這就導致現在市場上雖然方言節目很多,但是真正叫得響亮的品牌節目并不十分常見。所以,品牌化也是未來方言節目的一個努力方向。
3、精細化
除了新聞節目,影視劇也是方言節目的主戰場。但是我們在觀看這些劇目的時候會明顯的感受到節目制作的粗制濫造。所以,電視臺在制作方言劇的時候,要注重精細化制作,在外包節目的同時也要注意制作方的能力、技術,不能草草了事。在編劇、演員的篩選方面也要注意,挖掘本土民間的人才固然很好,但是應該注意對所選人員的把關。
參考文獻
①陳長旭,《語文現代化進程中的方言電視節目探析》[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第12、14、15、16條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