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珺
【摘要】大學生群體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質可以視為當前社會的縮影和折射,但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群體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過媒體的新聞報道來呈現,對大學生媒介形象的建構進行研究,是構建和諧社會大眾媒介新聞價值觀的必要內容。本文主要通過內容分析法,來考察武漢地區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長期的新聞報道是如何建構起武漢地區大學生的媒介形象的。
【關鍵詞】大學生形象媒體建構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視為當前社會的縮影和折射。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群體形象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媒體的新聞報道來呈現,因此,新聞媒體在大學生形象建構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一、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1、樣本抽樣與分析單位
考慮到分析資料的權威性、代表性、連續性以及易得性,我們把研究對象限定在《長江日報》和《楚天都市報》這兩份報紙,《長江日報》是武漢市委機關報,《楚天都市報》是大眾化的都市報,也是武漢地區暨湖北省發行量最大的日報,這兩份報紙都是武漢市甚至是湖北省的主流媒體,選擇這兩份報紙是試圖用風格不同的兩份報紙相互補充,盡量使資料全面、立體、完整、可信。本研究將兩份報紙中所有與大學生相關的報道均納入研究范圍之中,資料選取時間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
分析單位的選定:首先,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學生”研究樣本涉及全日制高等學校以及各類民辦高校的大學本專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其次,新聞報道的主題圍繞著“大學生”。
2、統計方法
為了彌補出現“各自為政”分析方法所可能帶來的偏差,本研究采用了交叉分析法,在縱向分析法和橫向分析法的基礎上,從交叉、立體的角度出發,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一種分析方法。
二、研究結果
1、樣本基本情況
有關大學生的新聞報道一共有1205篇,其中,《長江日報》606篇,占50.3%;《楚天都市報》599篇,占49.7%。
2、關于類目的建構
本文主要通過兩大類目來考察新聞媒體對大學生形象的建構,其一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即報道主要反映了大學生哪一方面的形象,如生活、就業創業、學習、見義勇為和公益活動、情感、社會實踐、理財消費、科技創新活動、心理健康情況以及其他。其二是新聞報道隱含的傾向性,比如反映大學生的正面形象、負面形象、受難者形象以及其他無明顯傾向。
3、主流媒體如何建構大學生形象
依據對兩份報紙關于大學生群體的報道分析,我們對樣本主題進行了分類統計,如表1。
(1)關于新聞報道的傾向性。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長江日報》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這一時期中,對大學生典型的正面形象報道數為106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17.5%;對大學生典型的負面形象報道數為17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2.8%;反映大學生弱者形象的報道數為11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1.8%。《楚天都市報》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這一時期中,對大學生典型的正面形象報道數為131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21.9%;對大學生典型的負面形象報道數為10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1.7%;反映大學生弱者形象的報道數為10篇,占同一時期該報關于大學生報道總量的1.7%。從報道數量的百分比上觀察,主流媒體對大學生形象的報道是以正面形象的建構為主。
對典型的大學生正面形象的報道主要集中在見義勇為、公益活動以及科研創新等方面。其中有關支教活動的報道一共19篇,例如《武大學生做公益微博曬賬務大家來監督》、《支教團做兼職賺錢為鄉鎮小學開實驗課》、《大二女孩感動校園》等。

有關見義勇為的報道一共37篇,例如《新世紀湖北12名大學生獻出寶貴生命高校清明祭奠身邊英雄》、《公交車上勇敢指認小偷女大學生被贊“夠爺們”》等稱贊大學生見義勇為、一身正氣的行為。特別是關于武漢大學醫學部學生公交車上救人的系列報道,如《五學子公交救人正能量感動一座城》、《他們是武大5萬在校生的優秀代表》等,對5位學生的義舉予以充分肯定。
有關公益活動的報道一共53篇,包括捐髓救人如《我省志愿捐髓者54%為大中學生》、《武大博士生捐髓救人》等報道;環保宣傳如《參與環境保護踐行綠色生活》、《大學生上街清洗垃圾箱》、《武漢有支大學生救鳥隊》等報道;關愛老幼如《大學生志愿者助七旬老人回家》、《大學生“藍燈行動”照亮自閉癥兒童》等報道;服務社會如《維持車站秩序編寫春運指南大學生志愿者給力鐵路春運》、《武大志愿者每周當一次“城管”120人首次上崗感嘆“不容易”》等報道。
有關科研創新的報道一共80篇,包括專利創新如《9名大學生1年拿下11項專利》、《武昌理工學院大二女生獲國家專利》、《喜報頻傳華科大二學子連獲四項發明專利》等報道;各類競賽如《武大本科生獲模擬APEC賽冠軍》等;科研論文如《江大本科生國際權威雜志發表論文》、《華農“科研狂人”一年發表7篇SCI論文》等報道。從報道內容分析,大學生科研創新多半來自于日常生活的啟發,并且能夠服務于社會生活。
(2)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報道。兩報在連續的21個月時間中,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報道總量為155篇,占有關大學生的新聞報道總量的12.9%,媒體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問題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相關的報道中不僅有政府為大學生就業積極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更多的是關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報道。如《我省創建大學生創業俱樂部每月組織一次主題沙龍》、《放棄高薪工作開網店賣雞蛋大學生樂當“土雞蛋哥”》、《專科生尚未畢業就成外企經理》等報道。但同時從《近半女大學生畢業求職遇性別歧視》等新聞報道中也可以發現,在求職的市場競爭中,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弱勢。
(3)關于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進行社會實踐的報道。關于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進行社會實踐的新聞報道占總量的8.1%,在大學生新聞報道數量中排序為第六。例如《坐票與站票為何一個價?鐵道部回復武漢伢信息公開申請》報道了江漢大學法學專業大四學生向鐵道部遞交了公開車票定價依據的申請。《華農學子為武漢更美“尋方子”》報道了華農16位學子探究如何讓破解城市管理與流動商販生存的矛盾。《山中桃李難外銷華農學子微博助農》報道華農全國科技興農重點社會實踐團第十小分隊前去暑期實踐,并為當地果農創建了微博。《大學生暑期調研為餐飲企業支招》報道湖北經濟學院的14名學生通過走訪調研,為武漢市餐飲企業的發展支招。
(4)關于大學生負面形象和弱者形象的報道。關于大學生負面形象的報道多為考試作弊、爭執引起的糾紛、精神障礙問題、入室盜竊,例如《一考生作弊被捉時稱不知作弊器具從何而來》、《紡大兩男生爭執一死一傷》、《女研究生精神障礙住進了醫院》、《“留守大學生”盜竊室友1.82萬元》等報道。
有關大學生弱者形象的報道多為身體疾病、求職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等,如《大一女生帶病軍訓突然不能站立》、《近半女大學生畢業求職遇性別歧視》等報道。
三、結論
從本次調研內容分析表明,主流媒體對大學生群體是比較關注的,報道所在版面大多在“教科文衛”版和“i新聞”,其他社會新聞版和理財版也有一些關于大學生的報道。報道類型多為新聞事實報道,對一些有重要影響和引起社會反響的見義勇為新聞則會做系列報道。媒體關注的議題中有關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占居首位,占報道總量的30%,校園生活中主要涉及到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畢業文化等方面,整體上以報道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重點;其次為就業創業問題,占報道總量的12.9%,從新聞報道建構的形象看,目前大學生對就業和創業是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對待的,在就業觀、擇業觀上與過去十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放棄對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追求,主動選擇自主創業、開辦小企業;第三,媒體對大學生在學習、科研方面的報道排在第三位,這表明媒體為大學生所建構的形象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屬于好學向上、積極創新的,無論是日常的學習、考試、深造抑或是大賽、科研、發明,湖北地區的大學生都打破了公眾以往認為大學生不熱衷于學習的固化形象,從而塑造了其聰敏、陽光的群體形象。
兩家主流媒體對湖北地區大學生形象的建構以正面形象為主,主要是通過大量有關見義勇為、公益活動、科研創新的報道來塑造大學生熱心公益活動、敢于見義勇為、富有創新精神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有少量負面形象的報道,主要集中在考試作弊、爭執引起的糾紛、精神障礙、入室盜竊等問題上,特別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報道,如《黃岡籍名校博士退學后失蹤三年》、《女研究生精神障礙住進了醫院》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廣泛議論,媒體對“名校博士”和“女研究生”身份的強調容易給公眾一種誤導,認為書讀得越多、學歷越高,精神壓力就會不可避免地越大,就越容易造成精神問題,這種報道有意無意迎合了社會上關于博士、碩士特別是女性博士、碩士“妖魔化”的言論,筆者以為是不恰當的。
經分析,我們認為主流媒體在對大學生群體的報道中,總體正面形象或中立的報道比較多。從主流媒體的價值觀念出發,媒體對大學生現存的復雜心理問題以及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并沒有過分渲染。媒體對大學生群體形象的建構,關鍵在于媒體是否能夠堅持客觀、真實的報道原則,而不能以商業化的眼光去追求獵奇和所謂的話題效應。
【本文為“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省主流媒體對大學生形象建構的實證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G534】
參考文獻
①盧德平,《當代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1)
②金兼斌,《大眾傳媒中的大學生形象》[J].《國際新聞界》,2006(2)
(作者: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講師,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