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

在最高院2015年工作報告中,關于推行立案登記制以解決“立案難”的表態引人注目。同時,新修訂的《民訴法解釋》第二百零八條新增了對于符合立案條件的申請應當登記立案的規定。各地關于立案登記制的實踐業已開始。社會各界對此一片叫好。立案登記制改革劍指“立案難”,彰顯了改革的魄力和法治的信心。但要避免立案登記制進入現實后顯出的“骨感”和無奈。
首先,立案登記制解除了收案的限流閥,在司法改革限定員額制的背景下,造成的結果是案更多,人更少。目前上海一些基層法院法官的人均存案數已經因此上升了兩倍。第二,由于立案登記制的形式審查要求,大量原本在立案審查階段被過濾的證據瑕疵、當事人身份真實性、虛假訴訟、管轄問題也直接涌入業務庭,由業務庭法官處理,增加了法官對于單個案件的工作量。第三,造成“立案難”的因素并沒有隨著立案登記制改革的登場而改變或消失,立案登記制只是將這些因素的影響力從立案階段后移到了審理階段。立案登記制改革消除了當事人“得不到受理”的感覺,但在如此大量的工作壓力下,法官仍然需要完成既定的考核指標,如何讓法官的工作質量能夠有所保障?這將是一個新課題。避免立案登記制改革在實踐中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形式主義,是必須引起高度注視,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各界對“立案難”的研究早已有之。除了認為法院缺乏服務意識外,最主要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點:1、案多人少。績效考核難以完成,只能自立案限流。2、維穩壓力大。公眾的誤解以及不信任讓法院承受著巨大的信訪考核壓力,以至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行政對于司法,尤其是敏感案件的干預。可見,“立案難”只是表面問題,其背后體現的則是現有考核要求同法院有限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在2014年的司法改革中,已有部分地區試水取消考核成績的排名,但并沒有改變考核本身。而隨著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公眾期望的不斷提高,考核的要求并沒有降低。立案登記制改革深入推進,必然會觸及考核等深層次問題。
但社會上很多人對于立案登記制改革的熱情,也許無意中揭示了上述矛盾背后的社會心理,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司法服務就應當有“服務”的樣子,換句話說,司法服務同商業服務應當接軌,它可以自由地被挑選、被定價、被測量。法院提供的是公共服務當屬無疑,但作為國家機器產品的一部分,其產品具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生產過程個性化。面對繽紛的社會生活,司法販售機式的服務并不存在,司法過程難以量化。第二,列后性。法律代表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司法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非任何糾紛解決機制的平等選項。第三,獨立性。司法服務的“上帝”是法律,因此司法產品相對獨立于任何社會個體或團體的主觀欲求,無法面面俱到。第四,終局性。沒有終局性的司法產品就沒有權威性,更無法成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司法服務不能同商業服務相類比,既不能簡單移植商業機構的考核于法院,更不能用商業機構的服務理念來要求法院。
因此,在結合實際深入認識立案登記制度改革,并在實踐中完善改革方案的同時,進一步引導社會對司法服務的認識和看法,從制度上和心態上就“立案難”問題進一步對癥下藥。從制度上而言,應當抓住司法改革的機會,重視法官助理等人員的作用,提供更好的保障以平衡法官的供給質量。同時探索多樣化的司法服務渠道,比如賦予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糾紛解決機制更多的法律效力,嘗試特定案件的人民調解前置,發掘公民自治的潛能。從心態上而言,必須接受司法服務的特殊性,走出將司法服務商業化的心態。也許只有這一天到來的時候,立案登記制才完成了它的使命。 (作者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