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張大千,20世紀最富盛名的中國畫家。在其二十一歲時因逃婚而避于松江禪定寺意欲出家,時任住持的逸琳法師賜號“大千”,后轉投寧波觀宗寺,終因沙門清苦未能剃度為僧,自此后一生自號“大千居士”。
今天我們回眸這段歷史,不禁要驚嘆,一次率性的游歷竟成了一段虔誠的文化“尋蹤”之旅。這次短暫的邂逅源起于一位弱冠少年,他逃避的是原本心里未曾有過的“情”字,而不遠千里執著追尋的是早已住滿心里的滄海桑田。單憑這些,足以讓我們省悟和品味其中的意義。而“曾經滄海難為水”的何止大千一人,九峰三泖的秀麗又滋潤了多少個“大千”般的“除卻巫山不是云”。他們不曾厭這“山不高,水不深”,留下的畫作中卻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浪漫情懷。也許正是這浪漫,促成了張大千的率性與執著,他來到馬相伯、史量才、俞振飛等居于此的松江。“二陸”、趙子昂、三高士、朱舜水也曾率性過,更執著過,“我為誰而來,又誰為我而來”,既率性又執著地與青山綠水生死相許、依戀。或許這時我們才真正懂得十鹿九回頭典故的價值和不凡意義。松江給予了張爰一個“大千”的別名,而大千還世界一個名滿天下。
如今我們重拾那份已失落的記憶,在致敬于張大千的同時,更應該去敬畏給予大師名宿們血脈與基因的“文化教父”——松江。
松江新浜荷花年年盛開,遂年年有“荷花文化節”。今天畫家們依舊執著地隨著習習荷風去接喋華亭血脈,傳承延續松江的文化基因。
為此,松江文廣局、新民晚報、上海書畫院聯合主辦,新浜鎮政府和上海書畫院松江分院承辦,九十三歲高齡的陳佩秋院長領銜,集樂震文、龔繼先、張淵、程多多、徐建融、顧潛馨、丁一鳴、陸春濤、劉亨、顧炫等十幾位畫荷名手于日前舉辦“荷風習習——紀念張大千荷花中國畫邀請展”。或工筆,或寫意,水墨淋漓,潑彩絢爛,所有作品皆來自對荷花的寫生,而又根據畫家筆墨情趣的不同,加以變化,因而千姿百態,分外精彩。
陳佩秋的荷花是昆明大觀樓池中寫生而來,墨彩交融,明快鮮活。體現了耄耋之年的藝術大師精進不止的探索與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樂震文的荷花,點染間多了些許和諧富貴之美,用筆滋潤,用色清朗,柔和淡雅之間,一派君子之風。張淵是“梅景書屋”再傳弟子,自然用吳湖帆所特有的畫法,以沒骨法表現了荷花的嬌柔鮮嫩,也畫出了荷塘里的勃勃生機。程多多師承家法,以“程家樣”筆法勾勒填彩,畫出了荷花的天然妙韻,復又能在傳統中國畫基礎上,加入西洋畫光影、色彩變化之姿,動人心魄。劉亨則是出古入新的典型代表,深研宋元藝術傳統的他以勾線加青綠的古法,層層渲染,畫出了荷花的靜與美。此外,龔繼先、徐建融的工寫結合,指墨揮灑,顧潛馨、顧炫父子的工筆重彩,現代風格,以及陸春濤、丁一鳴的大寫意氣韻,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無不體現了本次畫展的高水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畫展中有一幅張大千八尺大畫《水墨荷花》,為其盛年時期之代表性作品。用筆紛披爽辣,水墨氤氳,俏麗多姿,荷花清雅而不失富貴之態,隨風搖曳,有枝枝舞東風之柔美姿態,令人觀之贊嘆不已。為此陳佩秋題跋贊嘆:“大千八兄此寫風荷,深得神韻,明清以降無出其右者。徐悲鴻嘗論其畫云‘五百年來一大千’,真卓見也!”還有兩幅謝稚柳先生的荷花,一幅以典型的落墨法畫就,水墨大寫意的荷葉,點綴精心勾勒的荷花兩朵,復于墨筆上加鮮亮的重彩,錯彩鏤金,富麗堂皇,一派大師風范。而另一幅則以水墨為主,大筆揮灑,有天趣無窮出清新之感,均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