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尚
如果你還認為互聯網醫療就是網上在線咨詢或者幫忙掛號,那么你又落伍了。2015年,如果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還沒有到線下開診所的打算,同行見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5月7日,網上醫療輕問診平臺春雨健康宣布,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杭州5個重點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按照其規劃,到2015年底,春雨健康會在50個城市布局,診所的數量將達到300家。
與春雨健康在去年同期融得巨資的醫生社交平臺丁香園,更早宣布加入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中,其創始人李天天近期透露,丁香園將在杭州開設的首家全科診所敲定在今年10月開業。
在6月3日舉行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5第11屆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春雨健康CEO兼創始人張銳、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高調展示自家的線下診所計劃,并分享了他們對診所市場的分析。
而與在互聯網醫療耕耘數年的上述兩家企業一樣,新進者平安也選擇了相似的模式,而且手筆更大。今年4月,平安在宣布進軍移動醫療的同時,也公布了“萬家診所計劃”,即投入500億用10年時間開設萬家診所。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爆發,2014年可謂互聯網醫療的爆發之年,在流量、用戶、資本到位后,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走向地面,那么,這個群體能否“顛覆”醫療呢?
移不動的醫療
當下,互聯網醫療的火熱從資本的表現就可以窺見。
比如丁香園,其在2014年9月初獲得了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而當年,BAT攜帶巨資和資源入行使行業大熱,《2015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達到6.9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226%。
但這背后確實有著一大尷尬: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還在依靠燒錢過日子,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并不清晰,行業出現“泡沫”一說,亦在行業內盛行。
根據艾媒咨詢的報告,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其中不少與醫院結合的種類,比如,滿足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再如,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平臺。
一家經營掛號業務的互聯網醫療高管告訴記者,相關企業都在大規模投入期,各有各的瓶頸,比如掛號網經營的掛號是一項公共服務,不可以用來盈利,所以要通過借助運營獲取的數據來賣保險。
“醫生咨詢的問題就更明顯了,本身做的就是輕問診的事情,大部分人不會為這種咨詢買單,即便有相關收入,也補貼給了在線問答的醫生。”該高管說。
在春雨健康付費會員達到50萬時,其聯合創始人畢磊也曾告訴記者,付費會員已經有50萬,但每月收入與補貼給醫生的資金等運營資金相比,仍有不小的缺口,“前端收費不能看做商業模式,只是滿足會員的差異化需求。”
移動醫療公司發現,如果只在線上進行相關服務,不僅在商業模式上難以突破,同樣,政策瓶頸同樣也繞不開。
2014年9月,國家衛計委下發《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提出“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指出,執業醫師法要求醫師在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親自診察和調查。
政策的管制在今年4月被再度強調: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再次明確表示,互聯網上不允許開展涉及醫學診斷或治療的服務,只能提供健康咨詢。
這也解釋了中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業務為何都屬于醫療外圍,比如網上掛號、電子繳費、查報告等周邊服務,沒有介入診斷和治療領域,更未觸及醫療的核心業務。

單單從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出發,僅作周邊服務的弊端明顯。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也表態,醫患間的線上問診不具有可持續性。李天天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5第11屆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說,網上咨詢的做法“會給患者和醫生帶來極大的風險,醫療有時移不動,我們需要和患者互動,需要了解更多的數據才可以給患者提供一個盡可能完善的體驗和治療的過程。”
往日信奉“移動”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突然發現醫療服務很大部分是無法“移動”的。“我本來以為外圍的服務比如支付、掛號、買藥、看化驗單,或者是慢病管理和咨詢,這個是可以移得動的。但是我發現我錯了,在杭州有一個實體醫院,在推手機支付,但只有2.8%的人用手機支付。為什么?因為醫保不支持手機支付。我們再看一下慢病管理,醫生沒有動力。為什么?我們國家的醫保只管病,不管康復、護理、健康。買藥呢?看上去藥和電商是最近的,但是藥也沒有火起來,因為處方藥沒有開放。”等李天天看清現實,丁香園立即著手向線下診所發展。
線下開診所將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業務的提升,線下診所能夠在系統內打造醫療完整閉環,將線上流量導出,不僅能從醫事服務方面掘金,提高用戶黏度,更重要的是觸及了醫療的核心。
春雨健康CEO張銳給出的說法是,春雨診所是線上需求向線下的自然延伸,某種意義上來說,春雨健康開診所是線上用戶的需求推動的結果。
“我們現在有5800萬用戶量,10萬簽約醫生,每天在線的診量超過8萬,其中,30%有線下需求,其實我們線上基本消耗了70%的用戶需求,但有30%需要進一步化驗、檢查、開藥,甚至手術、住院,這些需求在我們之前就斷裂了。” 張銳說。
開診所不容易
春雨健康開診所的規劃相對起步較晚,去年8月,其公布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春雨健康聯合創始人畢磊與記者交流時,還沒有透露相關想法。但春雨健康顯然動作很快。
執行力的差別或許來自模式的不同。春雨健康偏輕資產,即與現有實體診所合作,通過掛牌的方式開診所,醫生、患者由春雨帶去,對方提供物理場所和醫療設備,這樣實現春雨健康線下診所的布局。而丁香園采用的重資產模式,即堅持自辦實體診所,從拿審批到租場地,從買設備到選醫生,全程包辦,平安移動也采取相同的方式。
從兩家企業的口徑來看,各自歸納的優勢顯而易見:丁香園的自營診所保證了醫療服務質量的可控,而春雨健康更像是利用互聯網在調配醫生和患者的資源,企業本身也無需申請牌照。
根據張銳的說法,在合作過程中,醫院并沒有直接收入,醫院主要期望春雨能帶來患者導流,通過后期的醫療服務獲得收益,“醫院還要給我錢”。但即便診所背后的經營者是互聯網企業,但其本質依舊是診所,還是在當下醫藥環境的生態圈內,所以擺在試水者面前的困難也很明確。

上圖:國內醫療APP產品方興未艾,但醫療服務最終還是要轉到面對面的線下機構。
一名上市連鎖醫院的高管向記者分析,互聯網醫療企業開的診所,本質就是民營營利醫院,投資風險性顯而易見,診所起碼要保證門診量帶來的收入每年上千萬元,才保證得了運營的良性循環。“現在的環境,民營醫院提高門診量很難。”該高管說。
他進一步分析,最核心的問題是醫生資源,無論政策如何表態支持醫生多點執業,但民營醫院招攬好醫生還是很困難的,一方面,在公立醫院的工作量已足夠,另一方面,醫院一般也很少批準醫生多點執業的申請。
丁香園最早的功能是醫生社交平臺,已經吸引200多萬醫生人群,這個醫生網絡擁有著同行無法比擬的人力資源優勢。但在從業者看來,線上往線下診所傳輸優質醫生的設想,也許只是“看起來很美”。
某上海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在移動醫療平臺上活躍的醫生,大多數是年輕醫生,優質醫生占比較低,他們很難到互聯網旗下診所試水,而有個人品牌的醫生,則更熱衷于自己干。
春雨健康的診所模式也并非一勞永逸,醫生資源同樣是瓶頸,與合作院方的長期關系如何相處也是難題,再者,這種模式還要創新管理方式來保持醫療服務質量。
就算診所開起來,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線下診所,也很難對公立醫院產生沖擊。去年9月,在著手做線下診所之初,李天天放話: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莆田系。而莆田系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醫院經營群體。
當然,有人看到了互聯網企業開診所更深層的意義——診所給醫生搭建了對接線上與線下平臺的機會。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知名醫生張強曾說,中國正在經歷從醫院品牌到醫生品牌的轉化,醫院的去中心化剛剛開始,醫生資源的盤活利用將使整個醫生群體變得可塑和活躍起來。
公立醫院何時走到線上?
當互聯網醫療平臺走向線上之時,部分醫療機構,尋求流量的導入。
今年4月,莆田系與百度之間的口水戰備受矚目,莆田系長期花費巨資使其在百度搜索中的位置靠前,從而吸引患者,提高門診量,雙方撕破臉的原因是百度對莆田系廣告費用施壓過大。
6月28日,莆田健康產業總會執行會長吳曦東說,未來不應該是競價排名方式,而是打造負責任的醫患立體交流社區,與衛生主管部門共同完善綜合質量評估體系及多方多元評價機制,構建一個患者與醫院之間、患者與醫生之間、患者與政府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真實有效的交流咨詢平臺。
當然,僅有民營醫院動起來遠遠不夠。互聯網醫療正好可以彌補傳統醫療的不足:醫療領域有大范圍的不對稱性,傳統醫療領域的效率不是很高,而提升效率恰是互聯網行業擅長做的。
中國醫療資源主要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占市場份額的90%。所以,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要看公立醫院何時動起來。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醫療的核心問題仍在于線下優質醫生的缺乏,在這一點上,實體醫院無疑具有明顯優勢。“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還沒有醒悟過來,從線下走到線上。一旦公立醫院覺醒,我認為肯定會優于目前的小打小鬧 。”
近幾年,我們能看到的公立醫院與互聯網“搭邊”,但都還是限于外圍服務,自主咨詢平臺很少。
政府層面也希望互聯網醫療對公立醫院有所觸動。5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衛計委副主任孫志剛表態,在簡政放權、鼓勵創新的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動將有助于互聯網醫療企業撬動公立醫院所壟斷的醫療服務市場,并伴隨著醫改的深化,釋放出更大的政策紅利。
不過,公立醫院做互聯網醫療,短期可能很難看到。擁有大量資源的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并沒有民營醫院上網的急迫感,公立醫院就是賣方市場,門診量已經足夠。
一位上海三甲醫院信息化負責人在投資論壇上說,公立醫院很關注網絡醫療方面的動向,只不過暫時沒有動力去做這件事,要做的話也有不少問題要破解。
現有的經驗是浙江三甲醫院邵逸夫醫院,這家醫院成為國內首個登上云上平臺的公立醫院。今年4月,邵逸夫醫院打造的未來醫院邵醫健康云平臺正式開放運營,醫院利用阿里云平臺,患者在社區醫院做初步檢查,當病癥嚴重需要進一步診療時,簽約的全科醫生可以直接通過該平臺為患者精準預約合適的上級醫院,找到對應專科和具體專家,并代為掛號,方便跨地域轉診。
當然,業內分析,邵逸夫醫院的動力更有可能是政策所倡導的分級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