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理應有明確的權責歸屬,該誰的責任誰承擔。如果總是習慣性地搞“全民治霾,人人有責”那一套,非但不能驅走自然之霾,亦將增加社會之霾。
2015年最后一個月份,注定是一個混沌之月。12月2日,一陣風吹跑了盤踞京津冀多日的霧霾;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再遭重污染天氣。而據中國氣象局消息,14日至16日左右,華北等地還將迎來嚴重霧霾天氣。
經歷了此前幾年的折磨,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窗戶外面那種昏黃的天氣。即便需要出行,也不過是像影子一般面無表情地飄來飄去。看網友曬出的照片,霧霾中游走的那些人,甚至如鬼魅一般飄忽不定,有一種新生代青年喜歡的驚悚感。
然而,生活遠不如網友編排的那么輕松。與其說霧霾中的人們是在搞笑,還不如說是在刻意制造疏離感以暫時脫離現實的壓抑。混混沌沌中,無法抽離的是徹骨的無力。力量在哪里?一在現實的治理之道,即有關部門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霧霾,潔凈天空?再就是未來的預期,即社會公眾對于藍天的預期是怎樣的,未來會好些嗎?
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至少就目前而言, 霧霾的具體成因是什么,治理路徑又是什么,誰該為之負責……無論是簡單的樂觀派,還是沉重的悲觀派,恐怕都很難給出明晰的說法。
明面上各地各部門都很努力,霧霾來襲,先是環保預警,然后就是車輛限行,接著還有執法檢查什么的,只是,這些措施更像是某種程度上的例行公事:查了幾天,也沒查出個頭緒,結果從內蒙古高原吹來一陣大風,立馬風和日麗。這未免讓人懷疑,現實中的種種應對措施,是不是太急就章了?如果平日里沒有什么努力,只等霾來才“應急”,只能算是“急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比如,平日的社會政策鮮少考慮城市的交通規劃和環境容量,不斷刺激民眾購車,而一旦霧霾來了,卻又先拿車輛限行開道。又如,平常時候,各地均劍拔弩張地爭搶項目,圈占良田搞開發區,及至污染超標,再來限產、關停,未免倉促,既有違人情之常,也是違法行為。為什么不能通盤考慮、標本兼顧呢?
作為一種環境現象,霧霾的生成自有其孳生及長期加劇的增量過程,現在需要做的,同樣應該是以不間斷的政策干預、弱化、遞減乃至消除霧霾。這個過程可能有點長,但絕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是事到臨頭隨便抓撓幾下就能奏效,而是應該有清晰的治理方略,近期努力方向、中期治理目標、遠期治理規劃等等。而且,絕非就治理談治理,而應該納入到整個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很多時候有些地方政府的舉動十分搞笑,比如動不動就搞洗城治霾,好像不如此就不能表達重視。說到底,這些所謂的“應急之舉”,應的不過是頭頂上的官帽子之急,而非真正的環境治理。
霧霾混沌相連,治理卻不能混沌。鑒于霧霾在公眾生活中日漸“常態化”,則相應的治理非但不能短視,更不能麻木,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理應有明確的權責歸屬,該誰的責任誰承擔。如果總是習慣性地搞“全民治霾,人人有責”那一套,非但不能驅走自然之霾,亦將增加社會之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