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王麗
在屠呦呦獲諾獎之后,中醫藥的價值再次受到聚焦和審視。有關中醫藥的討論,也已從存廢轉向中醫藥的復興。
經常被批“偽科學”“迷信”“落后”,中醫藥存廢甚至一度成為需要爭論的話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藥的價值得以重新彰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精辟的論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在屠呦呦獲諾獎之后,中醫藥的價值再次受到聚焦和審視。有關中醫藥的討論,也已從存廢轉向中醫藥的復興。
“灰色歲月”
“近百年來,我國中醫藥的發展歷程跌宕起伏。走到今天,那段苦澀的、灰色的歲月已經結束了。”國醫大師王琦說。
之所以說“苦澀的、灰色的”,是因為中醫藥的科學性長期被質疑和爭議。例如,一服湯藥中可能包括十幾味藥材,至于每種藥材的作用機制卻難以解釋清楚。
因為“說不清”,中醫藥經常被扣上不科學的帽子。對此,王琦認為,人的生命是個復雜的現象,很多生命現象并不能被精確測量,不能用單一的方法來解讀。“現代醫學從還原論走向復雜科學,從分析到綜合。”
“一些醫療手段看似很先進,但實際已經埋下危險的種子。”王琦指出,就我國的情況而言,濫用抗生素已然成災。除了醫源性疾病等,還有藥源性疾病,這些問題值得反思。
除了科學性被質疑外,中醫藥的地位比擠壓也是現實情況。在這段“灰色的”歲月中,中醫藥的陣地不斷失守:外科、產科等已經流失;此外,針灸也在縮小。
過去,雖然發布的政策文件一直提倡“中西醫并重”,但在衛生資源配置中卻難以做到。學會、雜志、院士等設置和評選方面,中醫藥僅占很小的位置。典型的案例是,屠呦呦獲獎后,其“三無”身份也引起了制度反思。
然而,中醫藥在國外很多地區卻受到了重視。有報道顯示,目前中醫已傳播至171個國家和地區,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越南、阿聯酋、南非等29個國家和地區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認,18個國家和地區將中醫藥納入醫保體系,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院校。
“白云千載空悠悠”,王琦用這句詩來概括中醫藥的歷程與現狀。在他看來,中西醫各有所長,但都不能“包打天下”。例如,在已經發現的26000多種疾病中,西醫能治愈的占30%左右,中醫也大概30%。
傳承危機
如何解決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中醫藥發展首先要面對的問題,王琦主張“轉型不轉基因”。“中醫藥如果失去傳統,就失去了主體,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但中醫藥并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斷吸納更新,要利用更多的現代科技手段為中醫藥服務。”他解釋說。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建華認為,現代科技的應用使得中醫藥更加便捷,提高患者的接受程度。例如,劑型要改變原來單一湯劑,還應該開發出易于接受的丸、膏等。
“中醫藥的受眾群體現在普遍還是中老年人。”談及中醫藥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李建華坦言,45歲以上的人對中醫特別信賴,這些人生病時會考慮中醫藥;而年輕的消費者會認為,中醫不僅繁瑣,而且見效比較慢。
藥為醫用,醫因藥存,中藥材的品質也影響著中醫療效的實現。業內甚至流傳著“中醫將亡于中藥”的說法。李建華認為,中藥的質量沒有保證,中醫治療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除中藥外,人才的短缺更使得中醫藥陷入傳承危機。
過去幾年間,國家曾在中醫藥人才保護與傳承方面給予了重視。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了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人數超過2700人。此外,國醫大師是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最高榮譽,目前共評出60人。
“國醫大師是衛生戰線的杰出代表,是中醫藥的重要傳承者,是國之瑰寶。”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給出如此評價。“我們畢竟不是大熊貓,僅靠政策保護也不行。”王琦談道,打鐵還得自身硬,中醫人自身的醫療知識、能力、科研、隊伍等水平都要提高。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楊洪軍看來,只有借力“互聯網+”,中醫藥才能真正飛起來。“人才涉及到中醫藥的根,沒有人才就什么都沒了。”他說,名老中醫和文獻書籍是中醫藥的知識載體,通過“互聯網+”建立大數據,強調的是所查即所得。
發展空間
近期,除屠呦呦獲得諾獎外,今年的“求是杰出科學家獎”授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今年83歲的張亭棟。這兩個獎項都是來源于中醫的本土科研成果,無疑是對中醫藥科學性質疑的最好回應。
盡管過去備受質疑,慶幸的是我國的中醫藥并未中斷,而且重新開始被重視。10月11日,每年的這一天被國務院定為“中醫藥日”,“以此倡導發展中醫藥文化,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
各類醫療一直都在攻克疾病,然而,疾病的種類卻在增加。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和西醫相比,治未病是中醫獨特的優勢。”李建華談道,例如,年輕人的亞健康。由飲食不規范、工作緊張等原因帶來的精神焦慮、失眠、脫發等問題,西醫檢查的指標都可能很正常,沒有什么問題。但中醫會對人的整體狀態、免疫系統進行調理,目的是讓人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對養生保健需求增加。而養生保健恰恰是中醫的“拿手戲”。
擁有這些優勢,中醫藥無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去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談到“五個資源”: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
“這五個資源就意味著中醫藥的發展空間。”王琦說,以經濟資源為例,和韓國的人參、日本的速效救心丸等相比,我們的中醫藥資源還沒有轉化成經濟資源。當然自身還存在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