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在11月11日下午的第九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公益慈善領域的7位專家學者就慈善立法對公益的影響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尤其在《慈善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中禁止個人公開募捐的條文引起了嘉賓的激烈爭論。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公益理事會秘書長馬海濤主持這場分論壇,他在發言中指出: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在慈善領域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為了激發慈善組織活力,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規范慈善行為,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慈善法,完善慈善法律制度。而如今《草案》的出臺,讓慈善發展更加規范化,有法可依。對公益慈善領域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馬海濤談到了關于慈善立法后的慈善救助渠道問題,他說:《草案》征求意見,其中有“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但可以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第一百一十四條對于未登記的非營利組織管理作出了一般的原則性規定。而上述組織和行為數量大、規模小、分布廣、隱蔽性強、形式多樣,且容易滋生違法犯罪行為,僅作原則性規定難以有效監管,應考慮在本法中增加相關內容,完善細化相關規定。
按此條規定,發微博求助募捐的個人以及新聞媒體報道危困之事呼吁捐款的行為都是違法的。我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憲法》并沒有規定,必須要從有公募權的慈善組織獲得物質幫助?!恫莅浮分写藯l款引發社會廣泛爭議:利用個人互聯網募捐是否該一刀切管死?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個人募捐性質是公募還是私募呢?《草案》的相關規定,無疑是為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規范目前慈善領域的亂象。但是,關鍵是怎么監管?公民這一權利也是公民的憲法權利。當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得到幫助才是慈善法立法之本。
在分論壇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鄭筱筠、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雜志社主編侯兆曉、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華紅絲帶基金副秘書長葉大偉、中央民族大學基金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健、“和公益”理事長賀永強還分別就適度調整(減少)慈善支出比例、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禁止個人從事公開募捐等議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現場氣氛非常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