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10月4日下午5時許,強臺風“彩虹”在穗突然席地而起。龍卷風裹挾著鐵皮、棉被、濕衣服以及建筑垃圾,在空中傲慢盤旋著……突然,這些數以噸計的建筑垃圾和外掛物,猛烈朝廣南變電站撲去!海珠、番禺等廣州主要區域,迅速暗下去。
這是廣州電網23年以來遭遇的最嚴重停電事件,也是首次發生500千伏變電站全站失壓的情況。
據廣州供電局統計,故障損失負荷724MW,損失負荷占總負荷8.23%,停電用戶40.9萬戶,占總用戶數8.02%。
縱觀廣州電網在歷史上的遭遇,這次強臺風造成的停電區域面積最大,影響供電用戶最多,搶修復電的難度,也屬史無前例!
搶修復電工作十分龐雜,不過,廣州供電局完成這次復電工作,僅用5個小時的時間,就使超40萬的停電用戶、上百萬人重獲光明。
事實證明,這次極端惡劣天氣誘發的突發停電事件中,廣州供電局經受住了考驗!并且上演了精彩大救援的“廣州模式”。
“搶修復電任務能迅速取得成功,看起來是偶然的,其實不然,背后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廣州供電局局長甘霖告訴記者,廣州電網系統從中經受了一次集中、全面而客觀的檢驗,也真實體現了廣州供電在硬件、軟件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搶修復電中,亮點紛呈,其中廣州電網的管控模式、應急處置能力,則表現得更為耀眼,彰顯了“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治理能力和運作經驗”。
廣南變電站突遭臺風正面侵襲后,在搶修復電工作中,廣州供電局遇到了很多第一次:包括廣州第一次500千伏變電站全站失壓,第一次多種類型、多重故障集中在30秒內出現,第一次……
但災難面前,廣州電力人表現出臨危不懼的堅毅品格,以及冷靜專業、科學有序的救援能力。
在變電處置過程中,廣州供電局首先明確了這樣的處置原則:事故不得擴大,迅速恢復送電。
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相關人員迅速到位,檢查變電站站內設備受損情況,判斷是否具備恢復送電的條件,同時監控相關正常在運線路的負荷情況,然后在最短時間內將變電站信息上報當值調度,最后在調度的統一指揮下復電操作!
講起來,只是一兩句話的內容,但背后蘊藏的是:過去幾年里,廣州特大型城市電網管控模式,經過不懈探索和努力后,在這次實操中,獲得了突破和發展。
廣州供電局副局長劉育權介紹,過去近4年里,廣州供電局初步摸索出“集中調控、主配協同、營配聯動、快速響應”的模式,將調度中心三個調度合一,合署辦公。
這樣的好處是,一旦有故障,客戶服務調度就能第一時間知道故障發生在哪里。這時,無論客戶打電話過來或沒有打,廣州供電的客服調度就知道了故障,并及時通知客戶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什么故障、影響多大、大概什么時候復電,起到安撫客戶,讓客戶了解真實情況的作用。
畢竟,溝通在突發事件中,十分重要。但光有溝通還不夠,客服人員必須掌握信息,不能客戶一問三不知,否則反而加劇溝通雙方的緊張和情緒對立。
快速復電,也是這次管控模式在實踐中的又一突破。
據劉育權介紹,以前沒有遙控裝置,靠就地操作,要派人去現場,時間就很長—比如堵車、發洪水,過不去,就沒辦法,如今有了遙控裝置,在調度中心就可以直接操控變電站開關。
“這一次為什么能這么快復電?就是我們調度臺的值班人員在做出正確判斷后,果斷進行轉供電操作,如果是現場實地操作,時間會相當長。”實踐證明,特大型城市管控模式在這次實戰中經受了檢驗,證明是成功的,但下一步還需進一步完善、優化這種模式。
據了解,以前,應對突發事件時,從調度到變電監控中心再到變電站,需要走3個層級。現在廣州供電局通過集中調控,把變電所的監控中心取消,實現扁平化管理—調度直接操控開關,遠程操作。
一次成功大救援的背后,凝結著千萬人的心血和努力。從10月4日下午5時許起,截至10月9日,廣州供電系統就有約1.4萬人次,搶修車輛2340輛次,投入到搶修復電工程中。
搶修復電以及電網設施的檢查、修復等是一項十分龐雜的工程,如果沒有廣州供電系統內部科學有效的調控能力,沒有系統內部各個部門通力合作、聯動給力,很難想象搶修復電工程會如此順利。
當然,也和廣州電力系統與其他企業、乃至政府部門的高效聯動分不開。正是這種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良性、高效互動,才能在災難到來時的救援中,創下令人驚嘆的“廣州模式”。
提到聯動,廣州供電局特別強調了“廠、網、用戶”三者在此次大救援中的高效聯動。
據介紹,在此次救援行動中,廣州區域內的發電廠嚴格執行調度命令,積極響應,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故障發生后,粵電集團黃埔電廠快速恢復跳閘機組運行,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區的錯峰;華潤集團潤洲電廠全力保持機組穩定運行,確保小虎島化工園持續供熱,避免了化學品次生災害發生;電網調度、客服調度發揮協同值班的機制優勢,及時向用戶通報電網故障信息,并掌握了重要用戶、敏感用戶的緊急用電需求。廣州供電局也在第一時間派遣26輛發電車支援重要用戶,及時恢復了海珠客運站、孫逸仙醫院、中石化黃埔站等重要用戶供電……
類似的高效互動案例,不勝枚舉。但無論是電力系統內部,還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或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它們之所以能在關鍵時刻互動得很順暢,這絕非一日之功,關鍵就在于平時的練兵—正是平時的應急演練,提升了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據廣州供電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局將應急演練納入日常應急管理,各部門、單位按年度應急演練工作計劃組織各種形式、不同層次人員演練。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廣州供電局共舉辦應急演練155次、3433人次參加。其中,比較突出的演練就有:2013年成功舉行國內首次城市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處置功能演練;2013年起,每年都參加南方電網公司舉辦的“迎峰度夏聯合反事故演習暨公司大面積停電應急演練”;2014年參加了廣東省政府組織的“廣東省2014年應對‘西電東送’大通道故障應急綜合演練”。
此外,針對廣南變電站等樞紐設備,該局還有針對性開展大面積停電及外部電源接入站用電演練,今年5、7月就分別舉辦了500kV北郊、木棉站的“站用電全停應急演練”,模擬在站用變全停情況下,通過發電車電源接入消除電網運行隱患。8月舉辦的“廣州供電局大面積停電暨迎峰度夏應急演練”,則模擬500kV獅洋站、廣南站部分設備同時發生故障,導致局部電網全部失壓情況下的應急處置……
通過上述針對性強、貼近實戰的演練,提高了應急隊伍專業技能,達到了檢驗預案、磨合機制、鍛煉隊伍、提升能力的目的。
從“10.4”廣州大面積停電事件發生后的反應來看,廣州供電局相關部門和單位均在第一時間迅速行動,而且根據職責分工,有條不紊的開展搶險工作,整個應急處置過程忙而不亂、緊張有序。
成功應對種種復雜局勢后,現在,甘霖終于可以松一口氣。
事后,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過去的演練都是有回報的,實踐也證明這次的政企聯動機制是高效的”。
故障發生后,廣州電網保護裝置全部正確動作309次,避免了可能發生更大范圍的停電,減少負荷損失35萬千瓦。調度果斷遙控操作379項,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蘊含著技術人員專業、科學而精準的判斷。因為一旦出錯,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這次能成功應對“10.4”大規模停電事件,根源就在于:最近幾年,廣州供電局不斷強化“以實操能力為方向加強人才培訓”。
操作員看似簡單而嫻熟的動作背后,是早前千萬次魔鬼訓練的結果。以廣州供電局新入職的員工為例,在一年的實習期內,除要參加局里統一組織的為期3個月的崗前集訓外,還需參加“一對一”師徒跟班培訓,其中,主網調度培訓5期,電網反事故DTS演習6期,參加中心各專業培訓8期,在南網總調跟班培訓兩天,廣東中調跟班培訓3天,增城站、廣南站等500kV變電站培訓50天,實地參觀學習電廠10個,走訪大用戶若干。
“要背、要記、要理解的東西很多,許多知識以前在學校沒有接觸過。”談起實習感受,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實習調度員魏東寧至今仍感“壓力山大”。
此外,從實習調度員起,考試就伴隨著每個員工的成長。在調控中心反事故DTS總教練劉奇看來,就是要以考促學,如果沒有考試,培訓質量就難以保證,而要想打造一支經得起風雨的隊伍,就必須做到鐵冷面無情。
我們知道,突發事故面前,每一次的成功應對,都是大家通力合作的結果,也是現有管控模式、應急聯動機制綜合優勢的體現。但再好的體制、機制和模式,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人的因素至關重要。

廣南站冒雨工作現場。


搶修人員整理廣南站清除下來的飄掛物。
“這次參與調度的調度員,是一支很年輕的隊伍,他們工作年限最長就5年。我們讓他們獨立去干這么大的事,這在過去,根本不敢想象。”劉育權說,但這恰恰說明在過去幾年里,廣州供電局所進行的一系列實操培訓非常有效。
業務精是能辦成事的前提和基礎,但如果沒有主動作為的心態和行動,也無法在這次災難面前,做到積極投入、集中發力或賣力搶險。我們知道,這次大規模停電事件,正好發生在“十一”假期。很多員工原本在休假,且人不在廣州,但事件發生后,廣州供電局的員工和領導第一時間趕回廣州,不講條件地投入到搶修復電工作中。
是的,危難時刻,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奔赴現場,連日來,依舊努力堅守、專業而精準地付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