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青溪
導語:西人成年兒女都很獨立,和父母間私生活互不干涉,不會出現如中國那樣,子女干涉父母黃昏戀的問題。
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會,盡管如此,兩個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通婚,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青溪剛到加拿大時,就發現這類跨族裔婚姻存在的最大障礙是文化差異、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如果說華人對當地人生活習慣、文化風俗等,出于“入鄉隨俗”的考量,接受度要高一些的話,老外、尤其年青一代老外就兩樣了,他們對華人的接受度和交往意愿不是很高,這倒并非出于對中國人的歧視或敵意,不過是既不了解、也不太想了結一群陌生人罷了。
但倘若這位老外對中國、中國人真的特別感興趣,就會顯得格外包容,因為他們會發自肺腑地渴望了解那個神秘國度,和神秘國度里充滿魅力的人們。青溪的朋友高亞娟,就碰上了這樣的一位老外。
高亞娟是北方人,從廣州移民來加,當時已人到中年。她是1996年抵達的,當時丈夫在渥太華大學讀書,她打工貼補家用,計劃等先生畢業找到工作,再換她去讀書。誰想到后來夫妻感情不和,老公經常向她動粗,房東看到她先生的暴力行為便主動報警。
加拿大可不是“清官難管家務事”的中國傳統社會,在這里警察對家暴干預是既迅速又積極的,婦女保護團體也會迅速跟進。當時政府機構就出于保護婦女及公民人身安全考慮,將他們兩口子強行隔離,對她老公下達了“禁制令”,就是不許接近受害人。就這樣她的婚姻最終破裂,這讓她一度精神狀態極糟,工作、生活都不正常,好在加拿大是福利社會,政府提供了食物等經濟援助,幫她度過了難關。據說,她前后領了3年的政府救濟。
高亞娟在國內是會計師,但文憑、工作經歷在加拿大得不到承認,但她文化底子不錯,很快通過托福,被渥太華一所知名學院錄取,讀會計專業,學時3年,畢業后能領到本地初級會計證。當時只要有本地證書,會計專業找工作是基本有保障的。
學業、工作上度過難關,個人生活也有了轉機,一位50多歲本地男士開始關注她。他叫羅伯特,離異,有兩個成年女兒,已做了外公, 80年代初曾去廣西桂林旅游,被當地秀麗風景所吸引,從此愛上中國,了解越多,他對中國就越著迷。有一度他癡迷“中國音樂”,不過老外畢竟是老外,聽入耳的,其實是鄧麗君一類港臺老歌。不過亞娟說,他還真從聽歌中學到不少中文詞匯。和前妻分手后,他漸漸產生了找個中國太太的想法,可惜身邊機會太少。得知亞娟遭遇后他非常同情,很想幫助她。要說族裔不同,審美觀念的確有差異,照青溪等朋友看亞娟不算漂亮,但羅伯特卻對她情有獨鐘,呵護備至。
但亞娟畢竟受過感情傷害,對異族戀有重重顧慮,擔心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會影響共同生活。她還按中國人的想法,認為兩人年齡差距大,和羅伯特兩個女兒也未必好相處。
羅伯特卻不以為然:吃飯問題可多出去吃中餐、在家各做各吃各的來相互妥協,同桌吃就可以了。西人成年兒女都很獨立,和父母間私生活互不干涉,不會出現如中國那樣,子女干涉父母黃昏戀的問題。事實證明,亞娟的擔心的確是多余的。
2003年初冬,羅伯特和高亞娟的公寓里充滿著歡聲笑語,溫暖異常。大家正慶祝這對新人喜結良緣。前來的朋友多達30多位。早上10點剛到,一位市政廳官員準時上門,為他們辦理結婚公證手續,他們倆互相向對方宣誓彼此忠誠,白頭到老,然后交換婚戒,擁抱接吻,由官員說祝福語來結束儀式。羅伯特和亞娟為大家準備了自己烤的點心,又邀大家合影。朋友們唱了幾首祝福的歌,整個過程莊嚴輕松,簡單高興。
晚上在一家餐廳舉辦的婚宴,參加者各交自己那份飯錢,買張卡道個賀就皆大歡喜,不像中國結婚那么多繁文縟節,更沒有隨禮的沉重負擔。我們都覺得,這個當地白人的習慣,倒大可以被大洋彼岸的同胞們“洋為中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