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兩千多年前商鞅提出來的。然而,到了漢代,《禮記》中又出現(xiàn)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混賬話。可見,在不可逆的時間洪流里,不見得后來者的認識一定高于前者。
為了完成《反腐“最后一公里”》這組封面報道,我與同事走訪了監(jiān)獄、曾經(jīng)的職務犯罪者階下囚、熱心幫助服刑者悔過的愛心人士,乃至法學院教授、刑辯律師等。不出所料,在“貪官入獄后是否更有機會減刑”這一問題上,各方見解千差萬別。獲得減刑假釋者,其減刑假釋理由并不相同。比如南勇,出了本根本沒處買的書,外加獲得與小學生申報的水平類似的專利,即可獲得減刑;甚而有以林崇為代表的——這邊法庭宣判,那邊監(jiān)獄假釋放人。與他們不同,比如謝亞龍在獄中確實做出了不同尋常的助人舉動,比如有的職務犯罪者利用自身會外語的優(yōu)勢,在獄中充當外籍囚犯的翻譯等,在悔罪的同時,這些積極舉動讓他們獲得了更多減刑機會。
誠如上大法學院法社會學中心主任李建勇接受采訪時說,減刑亦是司法機關(guān)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種手段。其不僅是給予服刑者一個悔過的機會,還能讓更多的在押犯有機會表現(xiàn),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減刑,幾乎是所有現(xiàn)代國家都有的做法,只是各國的標準不盡相同而已。
李建勇一直向我強調(diào)兩個字——公平!作為一個專業(yè)的資深的法學院教授,他認可死刑必將最終從人類各項法典中取消,然而他在采訪尾聲卻補充說明:“我認為2010年提請取消的13項經(jīng)濟性非暴力犯罪死刑,有失偏頗。我建議恢復部分罪名的死刑!”原因無他,只緣他感到“有些罪名取消死刑,可能會使得許多犯罪在當下感覺判得比較輕!那么多高官、職務犯罪者,有再多的錢還嫌不夠,還要貪,為什么?因為犯罪成本太低!回報太高!即使貪污多少多少億,也算不上鋌而走險,對于這樣的人免除死刑,在現(xiàn)階段就無法做到懲前毖后。對公眾來說,也未必公平!”
依法辦事尤其關(guān)鍵。若司法機關(guān)踐踏法律,那是比最壞更壞的事!
(本刊記者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