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上大美院是上海地區唯一的一所美術類高等學府,盡管歷史不長,但實力雄厚,文脈悠久。值此美院附中作品展覽之際,就美院附中的文化含義、教學模式與未來發展等問題,《新民周刊》記者邀請了原上大美院院長、著名畫家邱瑞敏,以及上大美院教授、著名畫家王劼音兩位當年的學生代表,與上大美院現任院長汪大偉進行了一次三人談。
強調基礎
《新民周刊》:邱院長是附中第一屆畢業生,又曾擔任學院領導多年,王老師則是第二屆畢業生的代表,至今活躍在教學崗位與藝術創作上,成績斐然。想必二位對附中的感情都很深。在你們看來,上大美院附中的教學特色在哪里?
邱瑞敏:的確,我是附中第一屆學生,因此對附中的感情特別深。時至今日,回憶我們成長過程中在附中的教育,仍感受益匪淺。可以說,56年來美院的附中是經歷了坎坷的歷程,而且一直堅持著辦下去,有很強的生命力。記得以前我當美院院長的時候,附中也經歷了一些波折,我跟校領導說,這個附中不能在我的任期內關掉,我知道附中對整個美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附中一直在搬家,在我們念書的時候也是如此,這也算是附中的經歷吧。
附中56年來確實出了不少人才,我曾經參加過全國各大美院的一些活動,那些院長們現在都五十來歲,他們說他們當初學畫的時候看到我們這撥人的作品成長出來的,可以說那段時間我們出了不少作品,在全國頗有影響。1980年,我在北京和靳尚誼搞創作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上海美院辦的歷史不長但是出了一批人,他說他很想到上海來與老師們交談交談,交流一下美院是怎么培養學生的。
我覺得我們上海美院的發展過程,首先很注重藝術發展的規律,我曾經在美國跟美國一些美術學院的教授們交流的時候我也把這個跟他們說,我說其實世界上藝術教育的規律都是一樣的。附中的教育主要是打下扎實的基礎,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很廣闊的空間,我記得清華大學曾經好像邀請過八位諾貝爾獲獎者跟學生進行講座,主持人讓諾貝爾獲獎者們寫兩條他們成功的經驗,結果他們每個人寫的基本上都是基礎和想象力(或創造力),科學發展的軌跡就是這樣,首先掌握基本的東西,然后進行創造,藝術應當也是如此?;A不僅是技巧,還是一個人的素質,他的基本素養、精神、品格,會對他今后的發展起很重要的作用。
王劼音:藝術這種東西,熏陶很重要,有了這個氣氛以后是不一樣的。在我的感受里,浙江美院稍微偏傳統,而上海美院附中則很歐化,教堂、草坪,這兩個學校有點不同,上海還是比較海派。我主要的基礎還是在附中打下的,我是很感恩的,我很希望這個附中能夠繼續辦下去。
我們老人經常會講我們當時怎樣用功啊,其實我們現在這個大環境確實變掉了,想要完全復制過去的教學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小孩興趣都很廣,為什么我們現在畫畫還能有點成就?就是喜歡。那個時候也不是為了利益,就是喜歡畫畫,正好附中給了我們這個空間。我們每個星期要速寫觀摩。就算現在的環境不一樣了,肯定也是有小孩喜歡畫畫的,所以附中要給這些人一個空間。

上大美院附中校長毛冬華作品。
技藝結合
《新民周刊》:正如王老師所言,附中所面臨的生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喜愛美術、擁有特長并希望求學的人數并不很多,但很純粹。而到了今天,藝術考成為某種逃避中考、高考的方式,藝術院校所招收的生源就會產生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何培養新一代美術人才,成了一個新的教學問題。
王劼音:要仔細分析現在的狀況,跟我們那個時候完全不一樣,現在很多孩子喜歡電腦,不喜歡畫畫,你不能講他一定不對。我認為不能復制我們過去的經驗,也不能復制中央美院的經驗,要考慮到上海的特點。
當初的美院附中是從蘇聯的模式過來的,蘇聯為什么要辦附中?因為他們要為大型的創作服務,要從附中辦起。我們現在還是有重大題材主題創作,這是有需要的,也很好。附中在這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另外,現在有個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學生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他們和老師崇拜的對象不一定一樣,多元化的時代,很難歸入一個共同的模式,這也是擺在附中面前的一個難題。我想的是,第一,基礎的技術的東西要學習,但是要有一個寬松的空間,不能卡得太死。第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但前提是擁有一定的基礎。
邱瑞敏:在教學中你會發現,附中里面的學生你教他,他會按照正確的道路走。但如果一個人已經成型了,再拉回來重新走,是很累的。附中有這個特點就是都是小孩,向往藝術,你可以正確引導他們,把他們帶上正確的路,以后他們會走得很快。我也遇到這樣的同學,有的在畫室里畫很長時間,但是進來以后他進步慢了,因為他接受的那套東西不大“學院”式,反而有些不大會畫的人進步很快,所以附中這個階段是很有必要的。
《新民周刊》:當年附中的畢業生曾經流行一句話:“附中解決技術問題,美院解決創作問題”,對此汪院長是否認同?
汪大偉:其實美院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一個主線大家都很清楚,就是都知道要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是卻面臨各種干擾,有個人的也有社會的干擾。
藝術教育的背后是人的創造力的培養,嚴格來說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培養。為什么要辦附中?音樂學院有附中,美術學院有附中,戲劇學院有附中,為什么藝術類的院校一定有附中甚至附???因為技和藝結合在一起才能促進創造力的培養。我們不是純粹為了教個技藝,而是讓藝術回歸人的創造本質,一定要讓你從小開始就有一種創造的培養。人類現在文明了,物質也豐富了,但是忽略了創造的啟蒙教育,附中應該教會學生從生活當中、從自然當中去提煉成符號的過程,這個才是美術學院也好、附中也好要牢牢抓住的東西。
我們常常認為技術從小學起,而把附中看成一個技術的學校,再往下走一點,對接著就業,越顯示出其功利的方面。其實,作為藝術類的學校,不單純是一個“就業”的問題,是要做一個全面的真正的人的培育,這種人將藝術反哺給社會一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又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附中不是技校,不是文化課不好的人選擇的救命草,向這方面引導的話,附中教育是沒法辦好的。我們附中遇到的困境,就是整個社會都是用這種眼光看待的,不管是央美附中還是國美附中,先看升學率。如何掙脫功利的綁架,我想關鍵在教師,教師能夠認識到他那種崇高的職責,應該有一份自信,這份自信來源于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對人的創造的認識,還要應該來源于圈內人對他們的認同。我相信任何事物走到極限就會轉向,否極泰來,現在是在反思我們教育的時候,不光是藝術教育,我們不是培養工具,將人工具化對社會來說后患無窮。
堅守自己的陣地,重新迎回人們對藝術院校的尊重和敬意,這在當下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