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誠
太空探索永遠是科幻與科技領域的尖端話題。打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我們便如同一個嬰兒,始終在這個名為“地球”的搖籃中打轉。于是,當太空這片更為浩瀚也更為神秘的新疆域展現在人類面前時,立即勾起了“地之囚”們的探索欲望。
不過很顯然,探索太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對于長期生活在地球大氣層庇護圈內的人類而言,冒冒失失地闖入真空那失重、暴冷暴熱、充斥著各種輻射與太空碎片的環境中,與微生物被投入滅菌室的后果無異。
人類需要一座堡壘,一個可以讓自身在外太空安身立命的陣地,這便是太空戰艦。
與其他大型交通工具不同,太空戰艦不僅是運輸與戰斗的單位,它更是保證人類基本生存的閉合空間,因而太空戰艦的防御性能顯得尤其重要。航行于深空的太空戰艦不得不時常面對敵方炮火與高速隕石帶來的沖擊。即便是外裝甲出現細微的破口,對于戰艦內部的生態圈而言,也可能因此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于是,“防護罩”這種神奇的技術便承載著無數科幻迷的希望閃亮登場了。防護罩方便快捷,使用廣泛。只要戰艦的能量儲備充足,那么一旦開啟,不論是來自哪個方向、哪種形式的攻擊,在這層看似單薄的透明磁力屏障面前,統統得感嘆“堅不可摧”。
但實際上,防護罩這種技術,在當今的科學領域并不存在。在我們的火箭與衛星抱著舍命精神直沖云霄之前,工程師們唯一能夠實施的防御措施,便是給我們的人造天體加載復合裝甲板以抵御小型太空垃圾的威脅。顯而易見,這樣被動而原始的防御手法距離科幻作品中描述的境界,實在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當人類進入星際遠征時代時,我們的戰艦將無奈地裸奔于荒涼的太空之中。即便沒有那神奇的防護罩,根據一些現有的科學技術,我們依舊可以設計出適合太空戰艦的防御之道。
只需使用某一種方法便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人類最美好的終極夢想。然而以近未來的技術手段,要想讓太空戰艦的防御手段實現“一招鮮,吃遍天”,未免過于牽強。為此,將太空威脅劃分為諸多不同的級別,分類加以對待,方是可行之舉。
大型異物撞擊
不要指望正面能招架住這類級別的沖擊,你絕無勝算!
當龐大的“泰坦尼克”號與冰山接吻之后,人類悲哀地發現,即使是最引以為豪的超級巨輪,在大自然壓倒性的威力面前,依舊不過是只脆弱的雞蛋。

兇險的宇宙中,諸如此類的“冰山暗礁”層出不窮。它們或許會是一顆流浪的小行星,抑或是行蹤隱秘、來去不定的彗星碎片。這些“太空殺手”隱藏于黑暗的宇宙背景之中,埋伏于大型天體背側。曲折的引力走廊讓它們的軌道更加復雜多變,難以捉摸。
或許正當你哼著小調、身心愉悅地環繞著某大型天體飛行之時,那些從地平線上悄然升起的大石塊便已陰險地與你的航行軌道產生了交疊。
俗話說,惹不起還躲得起。在如此絕對的破壞力面前,規避是唯一的選擇。雖然即使是小型天體,對于人類而言也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但要想在漫無邊際的太空中東瞄一眼、西瞅一眼便及時地發現一顆比導彈速度更快的大石頭,絕不是件輕松的事情。
由此,擴大監測半徑,爭取更多的規避時間,是太空戰艦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籌碼。當一艘太空戰艦進入戒備模式,密密麻麻的預警小飛船將從它的艙內射出,以相同的飛行半徑,均勻地分散在母艦周遭的球面空間。它們就像是圍繞著蜂巢飛舞的蜜蜂,或是環行于原子核周圍的電子群,成為信息監測的邊疆哨所,將遠處的情報實時地傳遞回母艦。
不僅如此,這些預警小飛船自身也可以發射出次級探測器,向著更外層的空間延伸出監測的觸角。母艦與下級子艦之間,通過遠程無線射電技術層層傳導著能量。只要能源充足,這套監測系統便可像俄羅斯套娃一般,放射狀地折疊展開多層,最遠層的探測器可能僅有昆蟲般大小。它們擁有女士口紅大小的主體,張開巴掌大的能量接收翼,形同月光下飛舞的大蛾子。這些“小飛蟲”構成了監測網絡的神經末梢。從整體結構上來看,這套以母艦為核心,層層外拓的預警系統宛若一條在黑暗中散開了腕子的大章魚。它竭盡所能地摸索著,觸探著遠方的未知空間,以犧牲觸端的代價,為核心主體爭取規避風險的時間。
中等規模攻擊
與前一種威脅不同,中等規模攻擊可能來自于宇宙的自然碎片,也可能是敵方的重型武器所發射的彈藥。比起小型天體,這種尺寸的威脅更不易被預測到。它們滲透稀疏的外層監測網絡,而當內層預警發出信號時,它們已直逼母艦本體!這使得相對龐大的母艦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緊急規避。
這時候,以攻為守的防御策略便開始顯現威力。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問世之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這款新型的航空母艦并沒有裝備以往的厚重甲板以抵御敵軍的轟炸。比起被動地承受,主動出擊方為上策。如果敵方導彈與轟炸機不能突破我方的層層火力攔截,那么艦船本身的防御力就不必那么苛求。既然我們已經可以提前探測,并將威脅攔截在遠距離之外,讓我方的動態火力形成一面無形的“天盾”,那又何必貼身犯險?
太空戰艦亦是如此。我們的工程師們大可不必想方設法地將戰艦武裝得如同一只渾身甲胄的犰狳或者是蜷縮在硬殼中的烏龜。與此相對應的,在艦身周圍將架設滿滿的遠程激光狙擊炮。這樣的設置更類似于一頭從頭到尾披掛滿長矛尖刺的刺猬或豪豬,攻守兼備,拒威脅于千里之遙。
在預警雷達的協助下,一旦我方太空戰艦發現來自遠方的異物(或許是一塊隕石,也可能是敵人的導彈),主控電腦瞬間完成軌道計算,調整距離目標最近、射擊角度最佳的數門激光炮,對來犯者進行針對性的攔截。在激光束的聚焦轟擊下,這些異物或是在高溫中熔融解體,或是因局部汽化產生的側向推進力而偏離原先軌道,最終與戰艦擦身而過。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激光炮陣的靈活性,避免漏掉更多的攻擊死角,這些護衛炮臺可被設置成動態伸縮模式。它們就像是蝸牛的眼柄,能夠從艙體內略微彈射而出。末端的球形炮擊艙自如地旋轉著,恣意地切換著炮擊角度。
我們可以想象,如此一來,一艘平日里外表順和的太空戰艦突遭彈幕襲擊的包圍之后,它的外側空間會如同刺猬御敵一般,頃刻間豎起光芒四射的長刺。這些時長時短、快速抖動的“光刺”刷刷地掃落覆蓋而來的流彈暴雨,就好似那武俠小說中的劍術高手,舞動著眼花繚亂的劍花,斬落了來襲的箭矢,將自己防護得滴水不漏。
微小碎片的侵襲
細小碎片這一類的侵害,恐怕是太空戰艦所面臨的最頻繁卻也是最頭痛的麻煩。
可以說,微小碎片的侵襲是一種必然。每當激光攔截陣大肆掃蕩過后,這些細碎的漏網殘片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于太空戰艦的周圍,它們或許依舊保持著很高的速度,仍然能夠擊穿戰艦的外殼。激光炮防御層雖然為太空戰艦處理了中型的異物侵害,卻在這些“小家伙”面前顯得無用武之地。當直徑小于五厘米的子彈或者彈片以天女散花之勢向戰艦鋪天蓋地飛來,粗疏的激光炮陣的死穴頓時暴露無遺。
更要命的是,在未來的太空戰爭中,作戰單位攜帶的裝備中極有可能存在高能粒子束之類的質量雖輕小、能量級別卻不可小視的武器。如果我們的戰艦能夠防御敵方的電磁軌道炮,卻最終被粒子束所擊毀,那這樣的防御層未免存在太大的漏洞,會被人笑話。
好在電磁炮的原理或許能夠緩解這一危機。我們知道,一串高速變換的磁場所產生的推進力足以將一枚靜止的炮彈激射而出。那么同樣的,將這個過程的作用力方向逆轉,動態磁場也可形成巨大的磁感阻力,從而將一枚迎面射來的彈丸減速到靜止。對于慣性較小的輕小質量物體來說,這種減速效果將更為明顯。

和攻擊用的電磁炮不同,這些防御用的電磁屏將被制作成蜂巢板狀的集合炮陣模式,貼附在戰艦的各個重要部位。由于不必發射彈丸,炮管的中央被鐵芯所充實,用以強化磁場延伸至戰艦的外側空間。當“太空霰彈”來襲,磁屏炮交疊轟鳴,動態磁場猶如一個個戰艦表面此起彼伏地鼓脹起來的無形肥皂泡,所產生的磁感區域像是黏滯而洶涌的泥石流,將輕小質量的物體減速、偏轉至無害程度,甚至隔空彈離。
但這仍舊不能稱為萬無一失。動態磁屏或許可以屏蔽一些彈片、螺絲之類的金屬小碎屑,可在太空之中,非金屬材質的隕石與冰晶同樣廣泛存在。當這些雜質襲來,磁屏無法直接對其產生攔截阻力。這時候,戰艦防御層將掏出最后的殺手锏——等離子光幕屏障!
只見大量的等離子洪流順著艦身周遭的泄流口從戰艦內部噴射而出,在表側控變磁場的作用下,擴展為一堵一定厚度與面積的等離子云壁障,翻涌著席卷向來襲之物。隕石與冰晶在數千攝氏度的等離子云障中快速汽化,消散于茫茫真空之中。
此外,等離子云障的存在,在抵御敵方激光炮方面同樣功不可沒。當一束激光穿透等離子云壁障之后,其攜帶的能量會被顯著地吸收,光波發生散射,定向性與單色性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殺傷力被大幅度地衰減。
由于產生并控制等離子云壁障(高能磁場束縛著等離子流,避免其返流灼燒戰艦自身)的能耗極其劇烈,因而這樣的防御機制非萬不得已,不可輕易動用。縱使施展,也當節能省流,只在威脅來襲的方向展開一面大小適當的能量屏障。
這樣的場面與科幻片中的經典畫面大相徑庭,我們將不會看見透明的防護罩如保護胚胎的蛋殼一樣將戰艦包裹。此時的戰艦更類似一條緊急逃生的深海魷魚,在漆黑的背景中,朝著自己身體的一側吐出一口華麗的光霧,形成了一片局部的危機緩沖域。戰艦也借此機會暫時干擾了敵人對目標方位的判斷,為自己的戰略轉移爭分奪秒。
傷后維護
最糟糕的狀況發生了,我們的太空堡壘已經遭遇了重創。激烈的戰斗讓船身多處破損,巨大的窟窿破壞了船體表面的力學結構,在航行的途中稍有不慎,殘破的船體便會因為無法承受加速度而崩解。偌大的一艘太空戰艦,若是好不容易挺過了戰斗,卻因后期維護不得力而日漸虛弱報廢,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更替備用零件?派遣工程機器人維修受損的部分?是的,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此之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岌岌可危的戰艦免遭散架的厄運。為此,我們不得不對受傷的戰艦采取急救措施。
當人類受傷時,大夫會使用繃帶為患者治療。良好的繃帶不但可以止血護傷,亦可固定骨折患者斷裂的骨骼。無獨有偶,在航空領域,機翼上的細裂損傷同樣可使用金屬膠帶做緊急臨時處理。而《流言終結者》中的實驗更是將布基膠帶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使用膠帶粘合一輛完全散架的汽車。因此,金屬繃帶(或者說膠帶)的使用,對于傷殘的太空戰艦的戰后修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這些寬扁而堅韌的纜索包扎著戰艦的創口,強勁的牽引力將崩裂而開的船體重新聚合。密密麻麻的層層包疊封堵著破損傷口,為后期的艦體維修提供了支點。在這些繃帶的庇護下,工程機器人方可如同蛛網上的蜘蛛,徘徊于其內側,該打磨的打磨,該焊接的焊接,緊鑼密鼓地展開修理工作。
有了這些重重措施,戰艦終于可以稍稍地安下心來,朝著危機四伏的宇宙“挺進一小步”。這些承載著人類夢想的深空堡壘,或許不是星際間最堅不可摧的存在,也沒有開天辟地的神威,然而其強悍的生命力卻是人類遨游天宇的保障。【責任編輯】劉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