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7月20日,為期7天的2015南國書香節落下帷幕。統計顯示,總入場人流量超過140萬人,其中廣州主會場超70萬人,珠海、中山、惠州、江門、陽江5個會場的總人數超78萬人。圖書銷碼洋超過3000萬元,廣州主會場占2000多萬元。
本屆南國書香節以“閱讀無處不在”為主題,統計數據以科學的方式支持了這一目標。已有22年歷史的城市文化盛會,已經將這一主題轉化為對廣東尤其是廣州閱讀現狀的一種事實描述。
與大部分專業展會濃重的經濟貿易行為屬性不同,南國書香節是一個社會性的文化活動,它的風向標意義在于可以從中透視一地的居民對于知識的渴求度,以及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取向。
書香節現場設置了羊城書展館、廣東館、中國出版集團館、少兒館、港臺及海外館、數字出版網友動漫館等50多個區域,總量達35萬種,齊全的圖書種類和清晰的場館特色,使人們對圖書的“按需捕獲”變得簡單。

8月19日下午,《南風窗》記者在武俠館遇到了一位女大學生,因為正值暑假,她有充裕的時間流連和挑選,已經連續4天時間浸泡在場館內?!罢桂^很多,每一個館都可以讓你慢慢挑上一整天,這種感覺特別幸福。”
這正是書香節的一大魅力,因為它很好地回應了當前社會的圖書需求現狀:時代已經從書籍匱乏步入書籍極大豐富。從明代宋濂那句有名的“家貧無以致書以觀”轉變為眼花繚亂以至常常“持幣觀望”。
規模宏大的圖書集中展示,既是一種選擇輔助,也是一種啟蒙,足以讓許多有閱讀迷茫征候的人群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方向,或者強化已有的興趣與方向。比如廣州市民黃女士,她除了到現場買書,還特別前往聆聽翻譯家林少華談論村上春樹寫作的講座,因為她一直熱愛村上春樹的作品。交流強化了閱讀愛好,同時也把閱讀的魅力延伸到現實生活當中。
除了林少華,還有易中天、王躍文、余世存、阿來、蔡瀾等200多位知名作者現身書香節,此外主、分會場還一共安排了300多場文化活動。面對面的精神交流以及強烈的群體參與感,是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所不能提供的,這事實上也從一個層面揭示了紙張仍然是人類文明傳播的重要手段。
“閱讀無處不在”,這一主題號召事實上已經闡明,書香節更重要的意義是將閱讀習慣帶回日常生活當中,而不僅僅局限于一次“文化嘉年華”。
“無處”,一般理解是場所、時間沒有限制。這既是一種對市民閱讀習慣的建議,也是對城市文化功能的考驗。
現在的廣州,在太古匯有集圖書、藝術品銷售和文化沙龍的舉辦為一體的方所書店,中信廣場地下后街有靜謐的唐寧書店,中山大學西門有靜處一地的博爾赫斯書店,還有提供咖啡和沙發的安靜的缺書店,此外,各種自成風格的小書店散落在城市街頭巷尾,書籍的可獲性已經功能強大,而它與生活、休閑場所的緊密結合讓公共空間閱讀可以隨時以舒適的方式進行。
敬一丹說,在書香節現場感覺“特別舒服,很享受”。其實這種享受感早已向著城市的日常生活場合溢出,人性化的平臺營造讓讀書掙脫了傳統印象,不再是一種苦差。
文化功能還在進一步向人們的散碎時間“進攻”,特別具有觀察意義的是,南國書香節期間,方所、禾田書房、學而優和朗聲圖書4家廣州書商還在有軌電車上開通了“閱讀專列”。在這些書店的“包裝”下,4節車廂充滿了書香味道,激發人們的閱讀沖動。盡管它的象征意義可能更強一點,但這種從海綿里擠水一般的閱讀理念倡導,無疑會產生一種積極的促動。
“無處不在”,至少還應包括年齡也不成為障礙這一理解。根據《南風窗》記者現場觀察,廣州主會場的入場市民,從耄耋老者到垂髫童稚,囊括了各個年齡層次。不少家庭全員集體入場,說明對于閱讀的意義、功能的認識已經以代際教育的形式深植于社會大眾觀念當中,這可能是倡導閱讀者最具成就感的一面。
對書籍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揭示著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潛力,除了推動經濟的潛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文明素質潛力,后者越來越成為當前社會建設的迫切任務。
社會的閱讀量不好統計,因為民間一本書的傳閱率很難掌握,但一個地方對書籍的需求量可以作為一個不完全的參考指標。今年1月份當當網發布的《2014當當中國圖書消費報告》,廣東以年5500萬冊的圖書消費量,成為全國最愛讀書省份。這說明廣東人愛書、愛知識,也說明廣東的社會公共閱讀建設卓有成效。
正如第三次參加南國書香節的作家阿來所說,“書香節之所以能年年這樣辦下來,一定是因為有好的讀者?!?/p>
前文已經提到,社會的閱讀量是難以精準掌握的,除了傳統紙質渠道,電子閱讀正成為一種更具普及型的閱讀形態,這兩者目前都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肖開林代表著傳統的知識傳播模式,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紙質圖書與數字媒介之間其實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電子出版物增長迅猛,但從國家數據來看,紙質圖書仍始終保持5%的增長速度。
這表明,無論是對紙質圖書還是電子圖書的開發,都仍然大有可為,像南國書香節這樣成熟的閱讀普及盛會還存在很大的社會效益挖潛空間。本屆南國書香節也涉及了電子書類別的推廣,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推出了4種抗戰內容的電子書。書香節在不斷進行自我超越,切入新的時代要求,不局限于傳統或者時髦的閱讀形式,而側重強調閱讀習慣的培養這一價值功能。
這顯然抓住了當前社會閱讀的核心,也是書香節年年受到國內外媒體和研究機構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
電子渠道的便利性也給書香節提供了更大的前進動力。肖開林稱,明年南國書香節將會引進“互聯網+”的思維,與騰訊公司合作依靠移動互聯平臺,例如可以用手機預約名人名家的活動,以及微信支付購書。新方式的運用,會把在互聯網時代日益變得“慵懶”的年輕人,更多地從家里拉出來,進入這個洶涌的知識之海。
南國書香節面向的是未來,最重要的就是年輕人,社會的下一代。今年頗具新意的“你揀書,我埋單,即借走”的活動,首先面向少兒,無需花錢就可將心愛的圖書帶回家。對于廣東下一代的求知欲,南國書香節傳遞的是十分積極的信號。
事實上,歷史也在一遍又一遍地證明,下一代總比上一代更聰明,這無須我們過分杞人憂天。作為“上一代”的書香節讀者黃女士提到一個道理:“比起吃飯、買衣服,買書實際上花不了多少錢,但有時一本書能夠讓人受益一生?!?/p>
更聰明的下一代,難道還能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