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海底撈的老板張勇說他搞不懂互聯網思維,最近這兩年被新的競爭趨勢嚇得睡不好,他問過樂視的賈躍亭會不會開火鍋店,他覺得樂視要是開火鍋店,肯定會不要錢,那海底撈就要完蛋了。不過,如果真有人開一家不要錢的火鍋店,普通的消費者會很開心,免費的午餐誰不喜歡呢?
上一期的《“惠民”的資本》一文談的主要是打車軟件在出行領域帶來的變革,提出了資本是否具有了再分配屬性的問題。其實,在大力發展“互聯網+”的背景下,O2O商業模式正在各行各業催生越來越多的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優惠。于是我們就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景觀”:競爭越激烈,消費者就會得到越多的實惠,推動競爭的資本的“惠民”面相仿佛就越清晰。
然而,常識提醒我們,不可以輕易將這樣的表象等同于本質,除非以自我增殖為天性的資本發生了變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應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我以為,這一輪O2O浪潮(它正在泡沫化,或者說泡沫已經在局部形成了)不過是世紀之交破裂的互聯網泡沫的再次浮現,雖然在“燒錢”方面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內在機理是一致的。
互聯網企業最看重的是用戶數量,只要有足夠的關注,無論是否有贏利能力,甚至連贏利模式都還沒找到的企業,都能夠上市。而在此前的產業資本時代,只靠單一產品或者贏利能力不夠強的企業,幾乎沒有上市的可能。
用戶數量至上的法則沒變,但互聯網企業與用戶打交道的方式變了。以往,用戶是帶有虛擬化色彩的概念,企業隔著電腦屏幕與用戶打交道,所以才有“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說法。但在O2O模式下,用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從屏幕后面走出來,直接體驗企業提供的服務。
因為商業模式的改變,吸引用戶的方法也變了。上一輪互聯網熱潮期間,吸引用戶的主要手段是花巨金做廣告,這部分錢沒有直接花在用戶身上,而且免費不過限于瀏覽信息或使用電子郵件,所以用戶“占便宜”的感覺并不明顯。在O2O模式下,口碑傳播更重要,“不看廣告看療效”成了新的法則,企業便把市場費用轉到直接補貼消費者上了。當這部分錢被直接送到用戶手上,“惠民”的現象就被制造出來了。
O2O泡沫的未來會如何呢?大體也逃不過上一次泡沫的結局。兩輪熱潮都是風險投資推動的,風險投資并不關心企業長遠的發展,它只希望盡快讓企業上市,然后套現離場,所以它有動力制造繁榮的幻象,推高股價,讓上市更容易。然而大浪淘沙,總有企業在把所有的錢(包括早期融資和上市融資)燒完之后關門大吉。比如,目前有若干家經營打車軟件的企業,經過長期競爭,將只有一兩家能活下來,其他方向的O2O企業也是如此。競爭結果最終仍將表現為股市的震蕩,股市崩盤時,承擔損失的將是高位接盤的散戶;如果危機程度大到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那埋單的就是全體納稅人了。
資本需要不停地流動,在流動中尋找增殖機會。所謂“惠民”,不過是資本在流動中制造出的暫時性現象。的確有人從這短暫的“惠民”行動中得益,如果這部分人能保持清醒,不因為暫時受益而對O2O的前景產生過度的期待,不去在危險的時候當“接盤俠”,是可以占到些便宜的,否則有可能在將來把這點好處加倍還回去。
對政府而言,要對當前的互聯網熱保持冷靜,要適當地調控,而非賣力推動,因為今天的繁榮也在給未來積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