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
國際會議是科研工作者同國際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國國際學術會議較多,在EI(工程索引)檢索和ISTP(科技會議索引)檢索的所有國際會議文章中,來自中國的國際會議文章數(shù)分別占12%和26%。我國近幾年出現(xiàn)了很多低水平的國際會議,這些國際會議的組織者以發(fā)表EI檢索或者ISTP檢索文章為誘餌,以賺錢為目的。由于這些會議的質量很差,可將其稱為“垃圾國際會議”。“垃圾國際會議”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會議主題很大,接收文章范圍很廣。比如“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社會科學國際會議”等。在這些國際會議中,參加者的專業(yè)相差甚遠,相互之間做的工作不同,很難進行有效交流。這些“垃圾國際會議”龐大的主題只是想吸引更多人投文章、交會議費。
二是無主辦單位或者由一個虛無縹緲的學會主辦。比如以“某國科學與工程學會”、“香港某某中心”做主辦單位,實際上這些單位基本不是正規(guī)學術組織或機構,而正規(guī)的國際學術會議往往是由國際學術組織或大學、研究機構主辦。某些垃圾會議甚至不再設立主辦單位,從國內外拼湊幾個教授組成會議組織委員會,就可以發(fā)廣告,征募稿件。“垃圾國際會議”組織者不會對收到的論文進行認真審稿,基本上來者不拒,以達到賺取會議注冊費的目的。
“垃圾國際會議”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科研環(huán)境產(chǎn)生很壞影響。很多大學和研究單位對于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很重要的一個指標便是所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尤其是被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tǒng)檢索的文章數(shù)量,這就導致一些人不再扎扎實實地在科研上下功夫,不再把科研成果投給正規(guī)學術期刊,而是投機取巧地投向這些“國際會議”,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容易發(fā)表和容易被檢索。“垃圾國際會議”的存在,不僅使我國以檢索文章數(shù)為科研水平評價指標的評估結果產(chǎn)生更大偏差,還將逐漸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科研風氣。
學術界必須抵制這樣的“垃圾國際會議”。首先,對科研工作者進行考核時,取消EI和ISTP檢索的會議論文(CA)的要求。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舉辦的國際會議,一般其論文審稿沒有期刊嚴格,導致其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總體質量水平是不能與同在學術期刊發(fā)表的SCI或EI檢索論文相媲美的(一些會議特約報告除外)。所以,我國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指標中可以取消對會議發(fā)表的EI和ISTP檢索論文的考核要求,這樣做也可以為以后取消SCI論文數(shù)量考核做探索。
其次,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和美國科學情報研究兩家機構也需要真正發(fā)揮檢索系統(tǒng)應起到的作用,需要改進現(xiàn)行EI和ISTP論文檢索的質量體系。
最后,科研人員在抵制“垃圾國際會議”問題上應該起到關鍵作用,要樹立端正的學風,嚴謹求實地做學問,自覺抵制學術投機取巧行為,那么“垃圾國際會議”就不會有生存的土壤。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yún)⒄h政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