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木星上行》里的狼人男主角,穿著噴氣滑板鞋,自由翱翔天地間。
某日,在交通擁堵街道狹窄的城區,一位老人突然暈倒抽搐在路邊,路人不明病情不敢輕易施救,雖然呼叫了急救部門,但救護車堵在路上遲遲無法到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老人獲救的希望也在流逝……忽然,建筑的空隙間,一人駕駛機器從天而降,迅速對老人施以急救,等救護車趕到把老人運往醫院后,那人走進機器里,垂直升空,絕塵而去。
你以為這只是科幻小說或影視作品里的場景?錯。這樣的事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會變成現實,而賦予人們“超級英雄”般靈活飛行能力的,就是曾被《時代周刊》評為2010年“50大最佳發明”之一的飛行噴射包,這玩意兒現在已經開始接受購買預訂了。
站著開的“空中客車”
從外觀上看起來,即將實現商業生產的這款飛行噴射包就像是一個汽車駕駛座椅的兩側各掛上了一個大風扇,不過,這個“空中客車”得站著開:起飛時以及正常飛行的大部分時間里,飛行員是直立背靠在噴射包上的。通過雙手邊的操縱桿,飛行員可以控制噴射包在空中完成左右、俯仰和翻滾這三個維度上的姿態調整,飛行的穩定性將由電腦飛控系統來保證。
按照制造商新西蘭馬丁飛行器公司提供的數據,飛行噴射包最新的P12原型機最高能飛到1500米,實用升限為1000米,最高時速74公里,巡航時速56公里(目前試飛中的實測時速為34公里),續航時間為30分鐘。
噴射包的動力原理很簡單:發動機驅動風扇轉動,產生氣流推力。風扇的外部包有導管,導管的進氣口寬、出氣口窄,引導空氣高速穿過。風扇葉片則被導管包住,比暴露在外的螺旋槳或旋翼更加安全,可以避免撞擊物體產生的損傷。發動機燒的是汽車用的普通汽油,油箱容量為45升。
噴射包的塊頭不算小,2.20米高、2.14米寬,采用碳纖維材質,自重200公斤,最大載重量為120公斤。如果汪峰向章子怡的求婚再晚一兩年,他完全可以自己駕駛這個飛行器出場而不只是靠相同原理的小飛行器送鉆戒了,效果絕對更勁爆。
當然,除了這種抓眼球的休閑飛行,噴射飛行包更為重要的應用在于軍事、航拍測繪、搜救等領域,它賦予人們跨越空間障礙、更快到達現場的能力,這簡直是想搶占輕型直升機的市場。不過,相對于直升機,噴射包顯而易見的優勢在于起降和飛行的靈活性:基本上,只要能站得下三四個人的空間就足夠噴氣包起降;而只要飛行員的技術合格,在低矮的建筑間或緊挨茂密的叢林頂端穿行也不是難事。想象一下,像本文開頭那樣的場景,或是要在火災、地震現場等不易抵達的地點開展救援,噴射包的實用性確實是無可比擬的。
既然快遞公司送貨都用上無人機了,那么無人飛行噴射包也自然必不可少。
馬丁飛行噴射包的無人版名為“天鉤”,采用無線遙控,可用于重型運輸、農業和航拍等。載人版本又分為專業版和個人版,前者是應用于警察、軍隊、急救等快速反應部門,個人版則能讓普通人也過一把超級英雄的癮。
如此帶感的機器,售價幾何?根據版本的不同,官方提供的預售價在15萬至25萬美元(約93萬至155萬元人民幣),這對各位“壕”們而言相信也不算是天價。據說,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全球個人客戶各付了5000美元定金預訂了個人版;制造商也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和一些州政府簽署了合同,當噴氣包量產后,向美國快速反應部門優先供應。

馬丁飛行噴射包。
按馬丁公司公布的計劃,載人專業版飛行噴氣包將于2016年交付,“天鉤”無人駕駛版也在同年推出;2017年,主打娛樂休閑的個人版開售。
噴射包怎么一噴飛天?
據透露,2010年以來,馬丁公司的噴射飛行包累計進行了228小時飛行試驗,其中92小時為載人飛行。從該公司提供的視頻里,我們能看到這款噴射包飛行的完整過程。首先是起飛前的地面準備工作,飛行員把噴射包調為快速啟動模式、發動引擎之后,系統將進行起飛前的預檢。同時,地面還有工作人員幫助觀察和穩定噴射包的狀態。
系統自檢完成,一切無誤后,噴射包起飛,先是加速垂直上升到150米的高度。同其他飛行器一樣,起飛時也是最危險的時段之一,因此這段提升高度的過程也是為緊急情況下降落傘的彈射預留充足的時間。
在空中,噴射包可以完成各種姿態的飛行,當然,能怎么玩兒還取決于飛行員的操控技術。當完成飛行,需要著陸時,飛行員通過操縱桿逐漸減小高度和推力,同時,噴射包上還有著陸支架,可以減少撞擊。正常的著陸是不需要降落傘的,而當發動機失效等緊急狀況發生時,它能幫助飛行員和噴射包安全落地。彈射降落傘救生系統是制造商為噴射包低空使用環境的特別設計。使用時,彈射出的降落傘可以快速膨脹,傘朵張開速度非常快,即使飛行器在離地較近時出現突發故障也能安全落地。
在安全方面,噴射包本身的碳纖維結構從背部、手臂、腳部等位置將飛行員包裹或遮擋起來,起到保護作用,據稱駕駛艙的安全性可以媲美F1賽車;導管也避免了風扇扇葉或轉軸與其他物體的碰撞。
保證安全,不僅僅在于飛行器本身過關,還在于對飛行的恰當管理。值得注意的是,120公斤這個重量級的飛行器,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不用獲得許可證就能使用。但制造商提醒說,如果未經專業培訓就開噴射包上天,那絕對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馬丁飛行噴射包目前已獲得新西蘭民用航空管理局的載人和無人飛行許可,但潛在大客戶美國的航空管理部門尚未對此明確表態。該公司表示噴射包將進行必要的改造,以符合使用者所在國的航空規則。看來,將來飛行噴射包能不能獲準在中國使用,開著噴射包飛行能不能較容易地獲得空管部門的批準,也是個懸念了。
為什么要特別說到中國的情況?因為就在今年2月底,一家深圳企業完成了對馬丁公司的并購控股,并計劃在香港注冊分公司,這樣,飛行噴射包將極有可能在中國內地和全球其他地區同步上市。
德軍曾在二戰中研發

被中國企業控股,并隨后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馬丁飛行器公司和它的飛行噴射包又在全球火了一把。而實際上,該公司成立于1998年,而這個產品設想的提出和其前身公司的成立時間更是早在1981年。正如公司創始人、現年55歲的格倫·馬丁所言:“這不能算是一夜成功的故事,對嗎?已經34年了!”
當然,飛行噴射包的想法起源得更早。將近一個世紀前的20世紀20年代,創造了“科幻”(science fiction)這個英文單詞的著名美國雜志《驚奇故事》刊登的科幻小說中,主角巴克·羅杰斯就借助一款噴氣包飛來飛去地打擊犯罪了。不過,真正第一個想要落實這個想法的,是希特勒的納粹軍隊工程師。
1944年,德軍工程師們啟動了代號為德語HimmelStürmer(天空突擊隊)的噴射包研究項目,不過目的并不是讓士兵變成飛人,而是讓他們能越過鐵絲網、水域、雷區等障礙地帶,所以研究只專注于讓使用者借助噴射包跳出大約50-70米遠的距離,而沒有考慮升空。在設計中,這款噴射包有兩根噴射管,一根大管固定在士兵背后作為主動力,另一個小管放在身側用以調整方位。也有傳言說德軍當時還想開發出可以真正讓士兵在空中飛行作戰的噴射包。無論傳言是真是假,事實是,噴射包項目還處于試驗階段時,納粹德國就在二戰中戰敗了。
據報道,戰后,德軍噴射包的樣品被送回美國并交給貝爾飛機公司研究,但后者認為該噴射包在安全性上有缺陷,就放棄了它并于1958年另起爐灶,開始研究欲裝備于美軍的代號為“螞蚱”的“彈跳帶”。“螞蚱”項目最后也失敗了,但是1960年,貝爾公司工程師溫德爾·摩爾終于研制成功了一款“火箭帶”噴射包。這款火箭的燃料是過氧化氫(雙氧水),通過燃料分解產生氣體的推力可以讓人在空中飛行20秒,翻越9米高的障礙物,速度可達每小時16公里。
1961年4月20日,該款火箭帶做了首次飛行表演,表演者穿著它在13秒的時間內成功飛行了34米。1965年,當這個新鮮玩意兒在007系列影片《雷霆萬鈞(Thunder Ball)》里現身以后,它變得家喻戶曉。但是,火箭帶消耗燃料的速度太快,一次20秒飛行消耗的80磅(約36公斤)燃料、催化劑等就需花費2000美元,這使它很難普及。
這之后的數十年間,世界范圍內關于噴射包的研究基本一直停留在貝爾飛行公司“火箭帶”的框架內。例如,2005年,墨西哥的羅薩諾自學成才研制出的火箭帶,最長飛行時間也只有30秒左右。
完善噴射包看來得靠中國
45年過去了,飛行時間為何只提升了10秒?根源在于這些噴射包都采用了火箭作為動力裝置。火箭耗費的燃料中有高達70%用于克服地心引力,極大地限制了飛行時間。為了飛得更久就需要更多燃料,可添加的燃料越多,噴射包就會越重,又需要更多的燃料,如此進入了死循環。因此,即使改進設計和利用輕型材料,過氧化氫火箭帶所能持續飛行時間也無法超過1分鐘。唯一的解決方案是給噴射包接上管道來連接地面上的燃料箱,但這基本上就只能在有限距離內做表演了,長途飛行是不可能的。
其實,工程師們都知道,飛行噴射包的黃金設計標準是將一個強勁的發動機安裝到飛行器上。噴氣發動機通常采用吸入空氣后與燃料混合、壓縮后點燃的方式,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穿過渦輪機后,通過一個狹小的噴口噴出,進而產生推進力。摩爾在發明出火箭帶之后的上世紀60年代晚期,就曾嘗試這一想法,裝上定制的噴氣發動機后,他的噴射包能讓使用者的空中停留時間達到20分鐘,時速達到97公里。然而,當時的噴氣發動機體積過大、燃料昂貴易爆、降落傘技術不過關,都讓發動機在噴射包的實際制造中依然讓位于火箭。
當然,近幾年來,上述條件發生了顯著改變。瑞士發明家伊夫·羅希設計的噴氣翼就采用了噴氣發動機。這款碳纖維材料飛行翼寬度超過2.2米,裝有4臺經過改造的煤油噴氣發動機,飛行員只需輕微移動頭部、手臂和肩膀便可進行控制。不過,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沒法從地面起飛,飛行員需搭乘直升機升空后再跳下,著陸也需要靠降落傘減速。借助噴射包飛行時,羅希的平均速度超過每小時160公里。
可以從地面垂直起降、載重可觀、續航時間合理……格倫·馬丁奮斗34年,他的飛行噴射包才接近實用,這真的只能說是他當年的想法太超前了。2008年,馬丁噴射包在美國航展上首次亮相時,它的飛行高度還不超過1.8米,僅能飛行45秒。就算是到了2010年,馬丁噴射包被《時代周刊》評為當年50大最佳發明之一,一時名聲大噪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個幻想,無法實現。其實看看當年的榜單就明白,除了蘋果的iPad之外,其他的發明如飛行汽車、水下滑翔機、無水洗衣機等,確實還處于“奇思妙想”階段。
根據招股文件披露,馬丁飛行器公司2012、2013、2014三個財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1.3萬澳元、92.4萬澳元和123.9萬澳元,合計287.6萬澳元,折合人民幣僅1400萬元。2014年9月,公司才搬入380平米可容納30名員工的辦公室,并配有1364平米可設置10個組裝工位的生產場地。這看起來的確是一家“小而美”的科技公司。而當前馬丁飛行噴射包的成功,歸功于輕量省油且馬力強勁的發動機,還有性能可靠、操作簡便的計算機飛控系統,以及可靠的彈射降落傘,等等。這些就不是“小而美”可以勝任的了,都要通過外包解決。
目前,噴射包要繼續完善的是材料輕量化和降噪,后者從試飛視頻中暴露明顯。收購馬丁的中國公司正擅長材料和降噪技術,可以為此提供支持。該公司被稱為可與谷歌媲美的“性感”科技公司,2012年12月習近平在深圳考察時只去了兩家民營機構,一家是騰訊,另一家就是該公司的前身。
“fly the dream”——這是馬丁飛行噴射包的口號。如果人類出行方式由此改變,馬丁的成就將遠超特斯拉。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都能像《木星上行》里的狼人男主角,穿著噴氣滑板鞋,自由翱翔天地間。那時人們定會感嘆:夢想還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