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8月中旬,聯想稱重組移動部門并在全球范圍內減少約3200名非生產制造員工。
9月初,阿里巴巴發布通知:“我們非常抱歉地通知:由于集團人才戰略調整,阿里巴巴 2016 校招名額確定將要縮減,各崗位將執行更加嚴格的‘擇優錄取’標準。”
10月下旬,百度人力資源和行政副總裁劉輝的內部郵件內容顯示:“鑒于當前的業務形勢,經百度公司研究決定停止招人。而對已發出的offer,繼續有效,如有個別極特殊戰略考量需求,需我和李彥宏特批后方可招人。”
除聯想、阿里巴巴、百度外,裁員的巨頭名單中還包括鳳凰網、滴滴、新浪以及多家尚未被公開和透露的公司。但實際上,不少公司內部都已經有了“勸退”計劃,國外如渣打銀行、三星亦表示正在進行裁員。
據悉,百度三年的時間,員工數量從20000達到了50000人。百度CEO李彥宏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表示,“只不過之前招的人有點猛,現在想稍微消化一下。”阿里巴巴、新浪等的人員增幅雖不如百度明顯,但員工數量也增加了不少。人才的流入,肯定是公司的前途發展所需要,哪怕員工工資成本高昂,只要發展速度跟得上,成本就不再是首要考慮的條件。
如今,實體企業經濟的下滑,對互聯網公司造成了直接影響。雖然互聯網公司并未參與到傳統企業的制作過程,不過互聯網最大的營收之一就是廣告,而不少廣告主就是實體企業。實體經濟遭遇寒流,互聯網公司也必然首當其沖。而互聯網公司的硬成本中,人才是最大的成本,所以裁員以及停止招聘可能是應對經濟寒冬的主要對策。
大幅度裁員實際上是一個“丑聞”,企業并不太愿意看到媒體對此大肆報道。但“巨頭”的光環自然會受到眾人的關注,相信還有非常多的企業在暗自跟隨BAT等巨頭們的路子走,緊隨裁員潮而下,裁員過冬。這,實際上是一個大雷區。
裁員一般分為經濟性裁員、結構性裁員和優化性裁員三種,企業首先要明白的是,企業自身為何要進
行裁員,是已經到了不裁員就無法生存的緊要關頭?還是僅僅是為了跟風而裁員?
大幅度裁員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營收受阻。一定程度上,員工數量的增加,企業的營收也會出現同比增加,而一旦企業的營收下降,員工數量仍保持原來的數量,勢必會導致企業出現一定的虧損,企業要想人力成本和營收出現同比例的情況,就得進行裁員,以壓縮人力成本。從裁員規模上看,幅度最大的當屬經濟性裁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下降以及GDP增速的放緩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營收——錢都賺不到了,還要那么多人做什么?
2.不改變公司主要的運營架構。在大中型企業中,許多部門屬于業務拓展、創業產品開發的“創造型”部門,這些部門人員的使用成本必然是比較高的,而其創造的收益卻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是,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并不能因為不能即刻創收就在第一時間砍掉這些部門。因此,裁員不能影響公司總的組織結構,至于要裁掉哪些部門或哪些人員,需要公司多部門協力配合,而不是人力資源一個部門直接做決定。
3.員工數量短期內增幅較大。部分生產型企業的發展與員工數量密不可分,主要表現為季節性控制員工數量增減,以此來控制人力成本。該類型企業的用人模式對于輕資產型公司來說就不具有適用性了。據可靠消息,某輕資產型的巨頭企業,就是因為短期內吸收了大量員工進入,導致決策周期過長,從頂端到最底層之間的中間員工數量過于龐大,結構臃腫不堪。裁員,是其面對的必然結果。在輕資產型公司里,員工成本更高,也更在乎自身精神層面的需求。如非必要,不要輕言裁員,因為裁的是人,傷的是心。有不少企業為了應對經濟寒冬,盡管會采取全員減薪的非常手段,但不會主動裁員,為的就是提高員工的忠誠度。筆者認為,只要公司的營收不出現大問題,短期內未出現大量員工涌入的現象,就沒有必要進行大幅度裁員。
最后,在裁員之前,企業首要任務是認明裁員并不是仙丹靈藥。自己的企業體質適不適合?裁員的副作用和正面效應是否平衡?這些都需要進行評估,以免貿然實施后得不償失。尤其是在不景氣的背景之下,企業體制的良莠很容易就能檢驗出來,有危機感是正常并且必要的,但盲目裁員并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責編/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