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胤


當今被認為是創業最好的時代。一方面,國家鼓勵萬眾創新創業;另一方面,云計算等技術使互聯網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加上很多大佬口中所說的“創業只要找到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于是,國內很多創業者紛紛涌入電商、互聯網金融、O2O、智能硬件、在線教育、在線醫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熱門領域,希望在互聯網的大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但是,有誰還記得,曾經聚光燈下萬眾矚目的“80后創業新貴”,轉眼間從巔峰跌入低谷;曾經紅極一時的億唐如今銷聲匿跡;曾經風靡一時的凡客現已黯然失色。這些公司的爆發式成長速度像極了其跌入懸崖的速度。并不是所有趕上風口的豬都能飛,最大的風口并不見得是最佳落腳點。同樣的項目,同樣的資源,有些團隊能融資幾千萬,有些團隊卻熬不過幾個月。變化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讓人產生危機意識,日前的經濟寒冬下,很多人開始自亂陣腳,當BAT等巨頭都開始合并、縮緊之際,中小公司們明顯失去了追逐的目標,盲目創新就成為了不少企業突圍寒冬、劍走偏鋒的新方式。
所有的企業都需意識到:創新必須始終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上的盲目和過度,都是不可取的。技術并非越先進越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客戶)為目標,技術上的盲目創新和創新過度會導致產品的技術“過剩”,在市場上未必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管理上的盲目創新更為危險。盲目創新會導致企業發展的失衡,創新過度會使創新成本遠遠大于創新的效益。經常性的創新,很難形成企業的穩定秩序。
創新,很有可能是非常危險的。很多人都愿意標榜自己的企業具有創新性,但實際上并不真正具有競爭力。去年O2O模式盛行,某餐飲企業為了迎合O2O的大熱潮,開始大肆推廣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并高喊其是餐飲O2O領域的先行者,但當公司發現微信公眾號并不能為其帶來大量盈利的時候,公司又火速放棄了這個項目,當初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成本浪費掉了。當前火熱的上門O2O服務,有太多的泡沫存在,即使用戶對該服務存在需求,但用戶量并不足以支撐公司的大力發展,故事講得再好,也需要腳踏實地才行。
創新是必需品的,盲目的創新是沒有必要的。任正非曾為華為定下鐵律:“只允許員工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發散了公司的投資與力量。如果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創新,是企業在質和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的一種管理手段,是打破舊有的程序、秩序和體系,建立新的程序、秩序和體系的一個過程。盡管社會上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是,創新應該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創新的過程是在過去基礎上改良的過程,而不是急風暴雨式的、否定式的過程。危機管理之父米特洛夫就曾指出:“危機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現象,它不再是今日社會異常的、罕見的、任意的或者外圍的特征,危機根植于今日社會的經緯之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是慫恿誰花招出奇,劍走偏鋒,而是提倡企業時刻創新以抵御風云突變的外部風險,迎擊和化解危機,員工保持創新以應對各種變動和挑戰,用創新創業的理念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才是創新的真諦。 責編/王奇
調查:O2O創業企業們的“死法”
O2O是一個殘酷的市場,目前仍處于混戰階段,其商業模式和盈利路徑還尚未完全被摸清。2015年,這個趨勢仍未止歇,還是不斷有多家O2O平臺宣布“死亡”,原因基本有三點: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不清、資金鏈斷裂。
餐飲類:
死因:有錢任性,用砸錢培養用戶習慣,但提供給用戶持續選擇的入口十分有限;雖然有發展空間,但是運作難度大,面臨著物流和規模化的壓力;行業壁壘低。
出行類:
死因:市場競爭環境不樂觀,燒錢現象嚴重;利潤小,成本大;用戶群基數小,消費頻次低,用戶習慣未形成剛需。
美業類:
死因:門檻高,投入大;投資收緊,大批出行業公司面臨斷糧。
生活服務類:
死因:頻次低,非剛需;缺乏行業標準;線下到達的成本較高。
教育類:
死因:行業巨頭半邊天;資金斷裂,產品做得不深;同質化產品多,缺少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