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以來,各大品牌一談營銷則言必稱“互聯網+”。隨著夏天銷售旺季的到來,一眾代表傳統快消品的飲料品牌,紛紛吹響屬于自己的“互聯網+”營銷戰役號角。
許多傳統快消品牌在面臨互聯網化轉型時,都遭遇了陣痛。無論是傳播上面臨信息碎片化,還是渠道上面臨電商的沖擊,都需要傳統快消品牌快速轉換成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的核心,在于如何將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引入到品牌營銷中,從流量入口,到鏈接平臺,到品牌價值傳播,三者環環相扣、融為一體,讓消費者愛上品牌,消費品牌。而要把“+”法運用到極致,靠的是打破壁壘、連接一切的創造力。
誠然,要讓傳統快消品與互聯網連接,最直接的入口是產品包裝,尤其大品牌擁有巨大的銷量基礎,更是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年賣出數十億瓶產品的品牌,如果能做到1%的粉絲轉化率,帶來的用戶流量也是千萬級的,這個數字足以讓APP推廣人員咬牙切齒地夢寐以求。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跟風,在包裝上大玩趣味文案網絡神句,消費者或多或少會審美疲勞。如何在包裝文案上做到出乎意料、點燃好奇,就成了能否成功轉化用戶流量的關鍵。
最近怡寶推出的特別版包裝便是可圈可點的案例之一。不跟風,不玩網絡熱詞,反而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從道家思想尋求靈感,做到獨具一格:
“真心無始,自性清凈”
“柔靜處下,隨遇而安”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心靜如水,志剛如磐”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將道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水哲學,以老子、王陽明等古代大家傳世名句的姿態,登上純凈水的包裝,與億萬消費者在貨架上見面,既雅致又出乎意料,在眾多流行文化包裝的紅海中突圍而出。一個傳統快消企業,以自己龐大的商業體量,來傳播中國古代文化價值,在追崇野蠻快節奏的當下,反而更能引起消費者好奇,更愿意掃碼進入“純心運動”,與品牌更深入地對話。
掃完瓶身碼,跳轉的是官方微信,還是互動H5頁面,又或是其他平臺,這些指定動作本身并無問題。關鍵不是技術實現本身,而是想象力。正所謂連接一切,每次連接都是一次體驗,可以是到電商網站的一次促銷,可以是到視頻網站免費看電影,甚至可以是一次公益行動,一個點贊就是為有需要的人伸出雙手,一段聲音就是為盲胞帶去一段故事……這一切,都取決于選擇跟什么平臺進行連接的想象力。
而怡寶注定了是這個時代下的異類。當其他品牌紛紛與熱門影視、視頻網站、網絡游戲等娛樂化平臺進行連接時,怡寶另辟蹊徑,在源頭起便與傳統平面媒體進行深度合作,反復打磨內容,再運用跨屏手段,將傳統與新媒體無縫對接。
無論是PC端、移動端、電視端,傳播的內容不再是硬邦邦的廣告,也不是隨便跟風的網絡段子,而是讓消費者愿意沉下心來傾聽,甚至愿意與之對話的原創內容。將品牌傳播當成自媒體來經營,以原創內容為核心,連接全媒介平臺,這就是怡寶對于“互聯網+”鏈接平臺的解讀。
品牌在互聯網化轉型中容易走入誤區,僅停留在利用產品包裝實現跳轉鏈接平臺的層面,而沒有足夠重視最關鍵的一步:體現品牌價值主張的優質內容。如何讓品牌價值傳播不流于形式,真正走進消費者心里?
2015年怡寶全新的品牌主張“心純凈,行至美”正式上線,從以往 “鼓勵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的情感營銷,一舉提高到意識形態層面的人文營銷,希望喚醒當代浮躁社會下人們的純凈初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一瓶售價不到2塊錢的純凈水,開始探討 “除了物質之外,什么才能讓人感到真正的快樂”這樣宏大的時代命題,不得不說是充滿勇氣。
在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一夜爆紅的例子比比皆是,為博人眼球罔顧品牌內涵的低俗化內容也屢見不鮮。相反,越是走心的傳播,越是舉步維艱。要讓消費者在各種段子吐槽八卦新聞中能靜下來,看完一篇叩問內心的內容并感到共鳴,對內容生產是極高的要求。而這又是擺在怡寶面前的不得不跨越的難題。
怡寶的策略是“以慢打快”。
選擇跨界聯手一眾意見領袖(汪涵、白巖松、陳一冰、楊錦麟、石述思、蔣方舟、余佳文……),結合各種時事熱點和社會現象,以名人鮮為人知的純心故事,打造可讀性傳播性極強的內容,從而娓娓道來,什么叫“心純凈,行至美”。
汪涵:以首次公開回應《我是歌手》孫楠退賽作為切入點,從多角度立體剖析汪涵,用他的故事、他的語言,來闡述他所理解的“心純凈,行至美”。
白巖松:臨近大學畢業季,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白巖松以自己當年大學畢業找工作的跌宕經歷切入,向年輕人展示了生活中仍有詩和遠方。
余佳文:在席卷全國的創業浪潮下,作為一名備受爭議的90后霸道總裁,余佳文撕下標簽,展現了不為人知的一面:成功不是必然,聆聽內心聲音才是第一要務。
而事實證明,以慢打快的效果一點也不慢。怡寶光憑一篇軟文《有一種李健叫汪涵》,就引發了100多個訂閱號相繼轉載,而汪涵剖析初心的獨家采訪視頻在沒有任何硬廣的拉動下,點擊數更是在3天內破百萬!走心的內容,具有人文關懷的品牌文化傳播,同樣也能一夜爆紅!
可見,傳統快消品要完成“互聯網+”轉型,除了終端流量入口、鏈接互動平臺之外,最需要品牌發力,也是最難做好的,仍然是在內容端,否則“互聯網+”將僅僅是流于形式。一切華麗的概念,如果不能抓住關鍵行動起來,也就只是一堆泡沫而已。希望在未來的快消品戰役中,泡沫更少,干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