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鑫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被打破,陳舊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淘汰,廣大教師已經把課程改革推向了新的高點,開始探索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要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就必須優化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優化學習方式、優化評價方式。
關鍵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課堂教學的效益,即用課堂僅有的40分鐘時間,用最省力的教學方式,取得最大的教學收獲,也就是追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被打破,陳舊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淘汰,廣大教師已經把課程改革推向了新的高點,開始探索教學的實效性問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覺得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一、優化教材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相當豐富,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資源,就能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但對于學生來說,僅僅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對教材加以優化,靈活運用。在優化教材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所具備的知識背景,結合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把教科書定位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線索”,因此,教師在優化教材內容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精心開發設計,加工處理,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退位)”時,教材呈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不利于學生和老師操作。在優化教材時,要化靜止的畫面為生動的場景。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用實物代替純數字,聯系生活,直觀展現數學教材內容。盡管教材創設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畢竟不能照顧到全部學生,有些內容取材與本班學生實際情況不相符合,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可以大膽嘗試,把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如: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教材中只提供了學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如讓他們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飲料、零食、生活用品等,6人小組合作開展分類活動。
二、優化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都在探索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優化教學方法時,要以教學目的和任務為基本依據。教材內容是教學方法的直接對象,選擇教學方法時,還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學生是教學方法的實質對象。由于學生個體客觀上的差異,他們在學習方法、邏輯思維方式、知識基礎認識水平、感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同時他們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氣質個性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因材施教”。因此,選擇教學方法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變化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圓柱表面積體積復習課時,有老師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把本節課稱作是“火腿腸上的數學問題”。在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小刀和一個圓柱形小火腿。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動手削完整的塑料外皮,并提出問題:包裝一個小火腿,用塑料紙多少平方厘米?教師同時緊接著又提出,如果使包裝更為美觀,先包一層保鮮膜后,再裝入一個精致的長方體盒子中,這個長方體盒子至少得用硬紙板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我們把火腿腸切成幾段,表面積如何變化?還有學生把火腿腸切成最大的長方體或正方體,能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或體積嗎?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展示在學生腦海中,根據這么多的問題,小組交流能解決嗎?這節課,學生興趣很濃厚,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三、優化學習方式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關鍵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機會讓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對于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教師不講,學生就完全能做的、能懂的。在教學時,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例如,我在教“通分”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折紙的方法進行比較。教師可以出示幾組信息: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大約是,豆腐的蛋白質含量大約是,糧食的蛋白質含量大約是,雞蛋的蛋白質含量是。請學生比較哪個含量更高?哪個更低?
新課程尤其注重學生的合作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所以不僅可以使組內每個人得到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尊重別人、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等優良品質。探究式學習是教學的高層級階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問題,加以引導,而且學生也應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
四、優化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評價是影響學生潛能開發、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評價制度改革能否與課程改革配套進行。傳統的評價方式,教師和學生基本上扮演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學生作為被評價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沒有發言權,處于被動的地位,不能制訂評價目標、掌握操作步驟,也不能對評價結果作出自己的評價。
新課程倡導開放、發展的評價方式。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逐步使評價更加民主化。這種評價方式,以被評價者本身為主體,注視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不同的需要和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了學生自身縱向發展過程的比較,使學生能夠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之外的另一種情感,別樣的人文的關懷。
參考文獻:
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