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朱廣思
手機游戲《Flappy Bird》曾紅極一時,其開發者越南小伙Dong Nguyen卻永久性地下架了這款每天能為他帶來大約50000美元收入的游戲——原因是它太讓人上癮了!為了廣大同胞和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位小青年只能忍痛割愛。
《Flappy Bird》作為一款手機游戲,操作起來相當簡單,一只目光呆滯的小鳥,穿梭于一條條下水管道,游戲玩家需要不斷控制點擊屏幕的頻率來調節小鳥的飛行高度和降落速度,如果不小心觸碰到通道的話,小鳥就會一頭栽下來,游戲便宣告結束,這簡直就和超級馬里奧中的某一個小環節如出一轍。
就是這樣一款相當幼稚,就連畫面也實在稱不上精美的手機游戲,贏得了全球數百萬玩家的芳心,很多人雖然在口頭抨擊它是一款無聊游戲,卻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下載游戲并應用體驗。其實,80%的手機游戲玩起來都相當無聊和浪費時間,卻讓體驗者欲罷不能。究竟人們為什么會喜歡這些無聊游戲呢?現在就讓我們進入人的大腦,看看是什么導致人們會如此癡迷于這些無聊游戲。
快樂激素搗的鬼
游戲不是“魅惑蘑菇”,也沒有《來自星星的你》中的面癱教授那樣風流倜儻,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它們如此具有吸引力?
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多種能讓人體會到快樂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激素”(Happiness Hormone),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包括:能讓人產生快感的多巴胺,為人們帶來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腎上腺素,負責產生欣快感和鎮痛的內啡肽,還有協助我們戰勝困難、產生勇氣的催產素等。
在我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這些快樂激素的釋放水平其實是很低的,以幫助我們維持心情和狀態的平靜。只有當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大腦將會給予獎勵,增加某種或多種快樂激素的分泌,這些快樂激素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好勝心作祟
縱觀游戲世界,并不缺乏精致、耐玩的游戲,有些甚至比好萊塢大片的效果更加刺激,但科學家們發現,像《Flappy Bird》這種無聊游戲,反倒會比制作精良的大型游戲更容易讓人上癮,這又是為什么呢?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快樂激素,以保持大腦對快樂激素的高度敏感性,一點點成功就可以獲得大腦給予的獎賞以及滿足感,這樣人們才有動力去完成長期、艱巨的任務。“再嘗試,再失敗,仍然失敗但再嘗試,直到最終獲勝”——正是這樣的好勝心,激勵著人們不斷地沉迷于游戲。
如果一個游戲太過容易精通,人們就會很快失去興趣。可如果它太難了,太需要技巧了,通常經過幾次挑戰還不通關,也會讓人們過早地放棄。最讓人癡迷的游戲,莫過于讓人在每次嘗試之后都有進步,它滿足了人們希望提高技巧的深層愿望,盡管這些技巧真的沒什么用。
沖動性指數和壓力釋放
此外,是否沉迷于無聊游戲與玩家本身的特質也有關系。
科學家在沖動性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沖動性指數(UPPS總分)較高的人,比較容易在互聯網、電子游戲、煙草、賭博、暴飲暴食等方面上癮,而沖動性指數較低的人,則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放縱行為,不太容易沉迷于其中。究其原因或許有兩個:基因遺傳或者家庭教育。但是,不論是先天還是后天的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就是那種玩游戲容易成癮的人”這種看似義正詞嚴的論斷的借口。
科學家們還發現,很多人之所以癡迷于無聊游戲,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大,而無聊游戲可以幫助大腦偷懶。
無聊游戲操作簡單,還具有很強的重復性,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得到休息,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減壓的好方式。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網絡神曲原理也頗為相似,網絡中有大量簡單而重復曲式的歌曲,聽著它容易讓人產生愉悅感,這就是《愛情買賣》、《江南style》、《狐貍叫》、《忐忑》等歌曲風靡的原因。
另外,由于這些游戲通關周期短,非常有利于在工作不忙的間隙時間背著老板或老師偷偷玩,也給玩家帶來了另外一種令人興奮的刺激感。(來源:蝌蚪五線譜 責任編輯/墓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