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14日樂團將上海觀眾帶回黃金時代。
2015年3月14日,“2014-2015走進大劇院——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迎來了本年度第三場演出——俄羅斯“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的一場合奏音樂會,將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巴洛克古音樂,穿越時空,一路帶到上海。
不只是抒懷古幽情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自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被用來形容建筑裝飾風格,之后逐漸流行,成為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整個歷史時期藝術風格的統稱——建筑、文學、繪畫,也包括音樂。
樂團總監亞歷山大·李斯特拉多夫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善于演奏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多次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是世界級的巴洛克音樂權威。在他心目中,巴洛克音樂不僅是獨一無二的,更是“唯一帶有藝術感的古典音樂”。他坦言:“真正的好音樂從19世紀就開始消亡了,如今更是充斥著所謂很‘潮’的快餐音樂。”
亞歷山大6歲就開始學音樂,在圣彼得堡著名的馬林斯基劇院,他第一次聽到鋼琴家演奏巴洛克時期的經典樂器——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就深深為之吸引。
“巴洛克音樂非常細膩、迂回,她的表達方式不像其他時期的古典音樂那樣單刀直入,而是百轉千回的。”亞歷山大形容說,“比如在其他音樂里,一朵花掉落就是掉落,而巴洛克音樂會認為花是從枝頭慢慢飄搖下來,再落到水上,仍然在流動,感覺特別柔美迂回。”
巴洛克音樂最輝煌的黃金時代是在17世紀,但亞歷山大并不認為現在再來演奏她,單純只是為了抒發懷古幽情。“巴洛克風格對俄羅斯整個文化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不只是音樂,還有建筑、繪畫……當年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一個向西方世界敞開大門的城市,我們的很多音樂家都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一開始得到的曲譜也都是意大利人編寫的。所以巴洛克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種世界觀,我對她熱愛到了骨子里。”亞歷山大說,“在俄羅斯乃至全世界,巴洛克音樂60年前就開始復興。她的精神是很現代的,并不只是追憶過去。”
“黃金時代”的本真演奏
“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2002年創立于莫斯科,是俄羅斯目前最重要的演奏古老音樂的團體之一。樂團的理念,是用古老樂器和技法演奏巴洛克音樂——這種演奏理念,與巴洛克音樂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關。
巴洛克音樂延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傳統,曲調繁復、華麗。但它又有不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通奏低音”:即有一條低音聲部貫穿于整個作品之中,與華麗而富于裝飾性的高音聲部交織。這樣的音樂,不強調宗教感,而是更關注如何打動觀眾。
曲調的繁復本身就使得演奏巴洛克音樂比其他古典音樂還要難上好幾倍。“我在荷蘭學音樂的時候,老師曾說,學習巴洛克音樂需要更努力,她對于一個人記憶力、注意力的要求都很高。你以為會拉小提琴、會吹笛子,就是音樂家了?真正的音樂家需要精湛的技藝,而巴洛克音樂就是體現技藝精湛程度的最好方式。”亞歷山大說。
除了曲調,巴洛克音樂的演奏難度,更在于她的精神。1950年以來,國際上開始復興一種針對古音樂的演奏方式——“歷史表演”。它與現代音樂的演奏技巧大相徑庭,須按照原版樂譜,使用仿古樂器,進行原貌演奏。演奏指法也要以1962年意大利博洛尼亞人還原的指法為范式。這就對音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對巴洛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對當時樂器的構造有所了解。

俄羅斯“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
而“黃金時代”樂團在“歷史表演”的基礎上,又為自己增加了難度。他們以“本真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盛名在外。所謂“本真演奏”,即是按照作曲家的原意演奏,不僅要求精湛的技術,更講求歷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功底。
“樂團每位成員都在國際比賽中得過獎。”亞歷山大說,“他們每個人都是大師級別的獨奏家,卻又能互相理解,默契合作,這令我非常感動。”
尋找古琴的腳步
永遠不會停止
仿古樂器,同樣也滿足不了樂團的需求。“黃金時代”樂團有5把真正的古樂器——1把大提琴,2把中提琴,2把小提琴,都是17、18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董真品,有數百年的歷史。
古琴的琴身不上漆,天然木紋清晰可見;琴弦由羊腸制成,而不是現在經常使用的金屬或者尼龍。“用尼龍做弦的提琴發聲尖銳,而古琴的音色卻既輕柔又洪亮。”亞歷山大說,“當代樂器的演奏都是具體明了的,而古樂器的演奏需要聽眾細細品味,要和樂器的靈性去對話。”
古琴很好,但古琴也非常難找。這5把琴,花了許多年才終于從世界各地收集到。亞歷山大像武士尋找刀劍一樣尋覓著趁手的“兵器”。“對音樂家來說,尋找一把好琴的腳步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他說,“我在巴黎的老師,已經找到了9把古琴,還在尋找。有時候他還夸我,‘你真是好運氣,每次來巴黎都能找到新的琴’。”
琴并不是越古越好,想找到音色仍然保持得很好的古琴,既要靠音樂家的經驗,又要看緣分。亞歷山大自己擁有兩把古琴,其中一把是1680年由奧地利鑄琴大師雅各布·施坦納打造的大提琴,得來頗費曲折—— 一開始它被收藏在奧地利Tirol修道院,后由雅各布的家人賣給了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利,之后又輾轉來到了巴洛克音樂之父巴赫手中,專供室內樂與獨奏演奏。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德國的私人收藏家將它賣給了莫斯科商人,2005年才輾轉來到亞歷山大手中,重放光彩。
“我愛她就像愛我的老婆一樣。”亞歷山大笑說,“古琴最怕干燥,我家里有她專用的加濕器,還要定期請專人做保養,琴隨人走,在俄羅斯的室外還給她配個保暖套。”
3月14日的合奏音樂會上,“黃金時代”演繹了巴赫、阿爾比諾尼、泰勒曼的名曲。“選擇巴赫、泰勒曼并不是因為他們最為中國觀眾熟知,”亞歷山大說,“而是我本人就非常喜歡他們。我樂于做一個巴洛克音樂的使者,將她帶到世界各地。也要感謝漢唐文化的邀約,以最低80元的公益票價,讓更多中國觀眾有機會走近巴洛克音樂。”
他相信中國觀眾會接受古音樂,而現場,中國觀眾也證實了他的判斷——樂團不得不返場加演兩次,回應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