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程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只有經過踏踏實實的復習,語文知識才能得以鞏固。有些同學不注意及時復習,只等階段總復習打攻堅仗,只能是將知識樹“腰斬”,往往是以失敗告終的。那么,小學語文如何復習才更有效呢?
一、導入語:以人為本,由點及面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揭示,新知識的教學應當基于學生的原有認知,即“溫故而知新”。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是在新知識或者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出來的,或者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抑或是由舊知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沒有“故”,哪來的“新”?找準和新知直接聯系的舊知,通過舊知去學習新知,是每位老師授課時必須予以重視的。
平時,我們在教學新知時,可以先用學生的舊知識,向學生做一些有關的引導。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題西林壁》的教學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引導:“還記得五年級下冊‘水主題單元中,我們一起認識了蘇軾。誰來說說對于蘇軾,你有多少了解呢?”通過回憶,學生逐漸豐富了對蘇軾這位北宋詩人的再認知。而后,教師進一步提問:“以前,你們都讀過蘇軾寫的哪些詩句呢?”待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小結導入:“蘇軾筆下的西湖,晴姿雨態,各自精彩,而他筆下的山會是什么樣的呢?”自此揭題,學生在夯實舊知的同時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課堂的探索之行,一舉兩得——舊知識成為一條認知的紐帶,帶領學生由已知步向未知。
二、小練習:積流成海,漉沙得金
復習是影響新知掌握的重要因素,應成為貫穿人類學習的良好習慣,我們也能從一個人有無良好的復習習慣,就能看出他平時學習的效果是優是劣。
對于學生學習的新知識,要做到有效復習,余文森先生曾把方法濃縮為“小”“多”“快”。“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動,“快”即快反饋。
有鑒于此,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平時復習的習慣。比如,在復習生字詞時,我堅持每天抽出5分鐘時間,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小練習進行鞏固:或讓學生根據拼音端正地書寫詞語,或讓學生辨析字形各自組詞,或為生字娃娃找朋友……學生完成后當即進行批改評價,收效顯著。
此外,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制作提問卡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肯定會遇到不少問題,當時沒有解決的問題,他們及時制成“提問卡片”。每周五,我都要到他們張貼提問卡片的欄目那里查看。采用個別解答和集體解答相結合的形式,對于那些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我們先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對于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就參與討論,隱性地引導他們理解知識。
實踐證明,多種形式的復習,為學生創造了無限可能的成功機會,為實現優質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選擇性的借鑒、挑選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和技巧能幫助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上少走彎路,從而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加速進步。
三、復習課:回溯反顧,知識重組
人類思維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從感知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低到高,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抽象理解,最后再回到生動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
根據這一基本規律,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我注意引導學生階段復習的習慣。在學習單元前,我鼓勵學生擬定好行之有效的計劃。請學生對自己一個單元“回頭看”,評價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并總結經驗。我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復習,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例如按體裁劃分復習的:詩歌類(古詩、現代詩等)、童話故事類、說明文類,通過求同、存異等多種方法,組織語文知識競賽等多樣化的形式,巧妙地進行知識重組,避免了單調乏味地“重吃甘蔗渣”,也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復習的興趣。
針對復習課,我逐漸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第一個環節——讀。上課伊始,教師交代本節課要復習的內容。因是復習,學生均已學過。故而教師僅要求學生能盡快將要復習的內容記憶下來。第二環節——引。在學生已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了要復習的知識點后,教師再予以引導,加以提高。主要是引導掌握重點、難點,內容要求少而精。第三個環節——問。教師講完后,引導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評價。提問內容緊扣剛剛講過的重點、難點等,也力求少而精。第四個環節——練。為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當場練習。然后公布答案,由學生同桌互換批改,并當場評價,形成激勵機制。這一環節應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不過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要求有一定解題速度。
“讀”“講”“問”“練”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節節相依。既照顧了重點,也講述了難點。整個安排緊湊、利落,毫無拖泥帶水。
在此基礎上,學生運用記憶規律,對課文進行復習鞏固,再通過知識和技能的有效遷移,把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
實踐證明,在階段復習中,“四步復習法”提高了復習效率,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知識的掌握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胡文良.小學高年級語文復習指導策略[J].小學時代:教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