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國際知名期刊《細胞》(Cell)雜志發表論文稱,將患有白血病的軟殼蛤的血細胞注入健康的軟殼蛤中,其中一些蛤會不幸中招,患上白血病(即血癌)。論文刊載后,“癌癥可能會傳染”的傳言迅速傳開,引發了大眾恐慌。
實際上,這并非關于“癌癥會傳染”的首個流言。早在2014年11月,美國學術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就曾發表論文稱,“乳腺癌外泌體”能導致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經過“外泌體”轉化的正常細胞可以在小鼠體內產生腫瘤。癌癥可以介由“外泌體”進行傳染。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癌癥真的會傳染嗎?

目前,全世界癌癥患者的案例的確不在少數。2015年2月,美國《化學文摘》(CA)在線發布《2012年全球癌癥統計》,指出2012年全球約有1.41千萬新發癌癥病例,820萬患者死于癌癥;其中57%的癌癥患者以及65%的癌癥死亡患者來自于發展中國家。
在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癌癥是威脅國民健康的最大隱患之一,也是政府極為關注的問題。早在2012年一則“沈陽一家三口患肺癌”的新聞報道出來后,“癌癥會傳染”的說法就引發了大眾的擔憂。
事實上,癌癥不能傳染,而所謂的“國外知名期刊數據顯示”的新聞報道,也有故意夸大、歪曲理解國外研究之嫌。

癌細胞的“不死”神話
癌癥為什么難以治愈?這要從細胞的生長說起。
對于健康的成年人而言,我們機體內的正常細胞通常會遵循“生長-分化-死亡”法則——新產生的細胞會替代死亡的細胞,細胞數目基本守恒。但對癌細胞而言,這一法則并不適用,它擁有兩種超能力。

第一種超能力是它完全脫離了機體控制,可以無限自由增殖,成為“不死”的神話。第二種超能力是它不再像正常細胞那樣被束縛在局部組織里,解放后的癌細胞可以轉移,“鳩占鵲巢”似地浸潤其他組織。癌細胞在機體內轉移主要通過血管、淋巴管,經由它們癌細胞可以全身性擴散,這就造成了癌癥的不可控性。
有些人認為癌癥患者體內多了個癌基因,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存在不代表我們體內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機體的正常生長需要它。同時,為了管束原癌基因,機體內還有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相互牽制,維系平衡。但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兩者間的平衡打破,誘導產生癌細胞。因此,致癌因子才是開啟癌細胞的鑰匙,它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

最佳免疫“盾牌”
雖然癌癥很厲害,但是擔心被傳染癌癥就有點杞人憂天了,因為癌癥患者并不能把癌細胞傳染給健康個體。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任何的科研證據能直接證明:癌癥可以通過親吻、接觸、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來傳染。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精密,它能識別機體自身的細胞,并對外來入侵病毒、細菌等進行攻擊、清除。
當然也曾有案例表明,癌細胞可通過器官移植從捐贈者的器官轉到受贈者體內。但這并不是因為癌細胞能傳染,而是接受器官移植的個體在手術后會大量服用免疫抑制相關藥物,削弱免疫系統反應能力,從而使得機體在不對移植器官進行排斥反應的同時也不能有效消滅清除癌細胞。
對于健康的人而言,即便他接觸了一定數目的癌細胞也不會有事,因為他的免疫系統會迅速把接觸的癌細胞統統清除掉,這是人類進化到金字塔頂端所得到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很多癌癥的產生,跟病毒或細菌感染相關。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相關,鼻咽癌與EB病毒相關,肝癌與乙肝病毒相關,胃癌與幽門螺桿菌相關。這些病毒和細菌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人與人的接觸進行傳播,但并不是感染了這些病毒或細菌的個體就一定會得相關癌癥。
比如,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后會誘發胃炎,而胃癌則需要“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異型增生-胃癌”等一系列的過程。因此,只要早點預防和治療,完全可以避免胃炎發展成胃癌。所以說,病毒、細菌能傳染并不等同于癌癥能傳染。(來源: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墓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