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
前幾天,有個外地的朋友找到我,說孩子身體有問題,希望我給看看。
我見到這家人,發現孩子的母親無比緊張,她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天都要塌了。一番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孩子真正的病因:母親過度緊張。
孩子的父親聽了不住點頭,嚴重同意:“您說得太對了,她每天都緊張得不得了,經常整夜不睡,趴在旁邊看孩子什么時候鼻子有點堵。”
生病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偶爾生一次病,心態比較穩定的媽媽,會正確處理,待孩子痊愈后,此事也就過去了。但焦慮緊張的媽媽,則會給孩子過多用藥,覺得孩子感冒后不可能完全恢復,所以繼續用藥;長期服藥,孩子肯定容易失調。這樣的結果自然是繼續請名醫,用更多的藥。

尤其,藥性有寒熱之分,常常會一不小心就陷入交替使用的惡性循環。比如孩子稍微有點上火了,就立馬用降火的藥。結果火降了,身體也虛了,于是又服用溫補的熱藥。溫補的藥用多了,又上火了,所以再用降火的藥……
如此循環,孩子的身體能不失調嗎?
我記得小時候,很多孩子整天掛著大鼻涕,大人都沒怎么管,大家在田地里面成天跑來跑去,長大后比城里孩子還健康。
當年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博士時,學校的西門邊上有個報刊亭。賣報的是一對外地來京的年輕夫婦,他們剛剛生了一個男孩。兩口子忙著賣報紙,就在報亭旁邊的人行道上,鋪上一張報紙,把孩子放在上面。這個胖小子什么都沒穿,整天光個屁股,在報紙上滾來滾去。前段時間,我路過北京中醫藥大學,看到一個身體很壯的小男孩,坐在報亭邊的椅子上。報亭里還是那對夫婦。我問他們:“這就是當年光著屁股躺在地上的那個孩子?”那位爸爸說:“您還記得啊,就是他啊,都十歲了!”
可見,這種粗放式的育兒方式,光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相比城里人的精細培養有利得多。
“母親心態平和放松,孩子那些頭疼腦熱都很容易調整;如果焦慮恐懼,一旦孩子出個小問題,就會舉措失當,從而引發更多的問題。”我對孩子的母親如是說。
“我知道自己焦慮過度了,可就是控制不住,他一咳嗽,我的心都揪起來了。”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的心態,不是自己告訴自己就可以放松,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各種體系,嘗試著調整。學習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另外就是學會多角度看問題。
那天,我也給孩子開了點調理脾胃的什么山藥蓮子肉等食療的東西,但更多時間是用來講這個道理。我感覺到,孩子母親的眼里出現了些許的失望,估計她在想:我大老遠跑來,您講的卻是這些。
但這的確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再有名的中醫,也要從一點點的調理開始,絕對不可能用一個方子就解決問題。而這個調理的過程,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配合。如果父母心態沒有擺正,慌張失措,則會再次給孩子亂吃食物和藥物,最后讓孩子仍然失調。
所以,真正的名醫,應該是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