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曉沁 王樂萍
【摘要】當今時代自媒體高速發展,自媒體自身的特性和表達方式,極易導致媒體對某些事件過度解讀,而兩級傳播中輿論領袖又容易使新聞事實在傳播過程中發生偏差,進而影響社會穩定。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堅守“讓事實說話”的原則。同時,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更應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借鑒。
【關鍵詞】自媒體過度解讀媒介融合
魯迅先生曾在《小雜感》中這樣寫道:“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私生子。”這句話在當時本是用來比喻國人的想象力的,但如今用在新興媒體對新聞事件的過度解讀也比較合適。
一、媒體的過度解讀
解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主要有:1、閱讀解釋2、分析;研究;3、理解;體會。筆者認為,解讀就是指對某件事、某個現象、某個政策進行分析、研究,理解體會。過度解讀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某件事、某個現象、某個政策進行分析、研究,理解體會,偏離了正確的范圍。
2014年12月27日,原新浪網總編輯、現小米公司副總裁陳彤(微博名為@老沉)發表微博“40000斤黃金,20噸”。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之后的幾小時內由于媒體的過度解讀不斷升溫,最后演變成了“趙本山涉黑被抓,從其家中搜出40000斤黃金”的鬧劇,后經當事人陳彤解釋,那條引發如此軒然大波的微博只是近期熱映電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臺詞。事情的發展過程不禁讓人啞然失笑,媒體的過度解讀實在容易讓不明真相的人陷入迷惘。
二、導致過度解讀的原因
通過對過度解讀的案例加以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自媒體在對新聞事件的過度解讀上“功不可沒”。大多數過度解讀的新聞都是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升溫發酵,進而演變成為輿論鬧劇,使得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引發信任危機。我們對頻發過度解讀的自媒體進行分析,可以找到以下兩個原因:
1、自媒體的特性與表達方式
自媒體在當今時代的定義,已遠遠跳過web2.0時代:以博客為代表,進入到web3.0時代: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為代表。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是自媒體傳播時代最為突出的特點,因此也導致了自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特性。
自媒體注重具有新奇、刺激、趣味、離奇、怪異等內容的新聞,強調吸引受眾的眼球,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并且呈現出從八卦新聞、明星緋聞向社會新聞蔓延,從娛樂版面向新聞版面擴張,從街頭小報、網絡媒體向傳統媒體滲透的趨勢。
我們不難發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泛濫的各種過度解讀的事件中,自媒體的表達方式都呈現出隨意化、平民化的傾向。沒有對事件背景進行深入的調查,僅憑個人的想象就對事件進行“剖析解讀”;沒有對相關當事人、知情者、參與者進行采訪,僅通過同樣不確定來源真實性的所謂“真相爆料者”的言語就進行“深入報道”;或是并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便對一些專業要求極高的新聞事件評頭論足、發表意見,做所謂“深度解讀”,這些都會導致媒體對新聞事件過度解讀的頻頻發生。
2、兩級傳播的作用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于1940年提出“兩級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過程是“大眾傳媒→輿論領袖→受眾”,而并非大眾傳媒直接作用于受眾。因此,在這個理論假設下,傳播的關鍵便是輿論領袖。他們上通媒介,下連公眾,其傳播更具針對性、靈活性,更易為受眾接受。
在新媒體時代,兩級傳播的作用發揮更加顯著,輿論領袖的功能也愈發強大。“40000斤黃金,20噸”這件事情的發酵過程就非常明顯的體現了這一點。正是因為剛開始發布微博的@老沉其身份是原新浪網總編輯,現任小米公司副總裁,其輿論影響力十分大,雖不是他對這個微博進行過度解讀,但卻是因為他輿論領袖這個身份,使得后期跟風的人們對事件的可信度不做懷疑。同樣能體現兩級傳播作用的還有鬧得沸沸揚揚的“手術室自拍”事件,如若不是@都市快報、@人民網、@華商網等眾多具有較高認可度的博主進行轉發、評論以及過度解讀,那么這件事情也許并不會引發一場輿論風波,也不會使得本就矛盾重重的醫患關系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因此,“兩級傳播”在自媒體時代的運用要求輿論領袖們時刻注意言論,解讀時事固然是輿論領袖的權利,但需要把握解讀的分寸,過度解讀的做法斷然不可取。
三、改進媒體過度解讀的思路
過度解讀導致輿論風波不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新聞事件尤其是一些涉及社會敏感問題事件的報道及解讀要特別慎重,把握好度。要求媒體從業人員踐行職業操守與道德的同時,熟悉新聞法規,積極推動媒介融合,尤其新興媒介借鑒傳統媒體報道、解讀事件的扎實沉穩,化“過度解讀”為深度報道,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熟悉新聞法規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發布并實行。其中司法解釋第一條對“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做了詳細規定,尤其有一項針對網絡環境下何為“情節嚴重”的細化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是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屬于情節嚴重。由此,新媒體平臺不再是法律的空白區,在自媒體上傳播、發表言論不再毫無忌憚,這也要求新聞從業人員更加熟悉相關新聞法規,不觸碰法律的雷區,對新聞事件尤其是涉及社會敏感問題的事件的報道評論上,不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故意夸張、模糊事實重點,而是依法、客觀、公正地報道,以事實為基礎,規范報道活動,不對事件做過度解讀。
2、堅守職業道德
媒體作為客觀的記錄者和公正的旁觀者,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應在客觀、公正、全面的基礎上,弘揚社會的真善美。同一件事,如果媒體的切入點是從正面去報道,像“路人扶摔倒老人反成被告”的標題,改成“邪不壓正,路人善舉期待昭雪”,相信對大眾心理肯定是另一種影響。
媒體應該做到不對社會敏感問題刻意渲染放大,不為了博頭條、搶閱讀量對新聞事件做過度解讀,而是積極踐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將新聞真實性原則放在心中,將社會責任擺在首位,時刻牢記傳播正能量。例如,媒體在對“醫患關系”的報道上,少數報道缺乏客觀、平衡的原則,事件發生后,往往向受眾“一邊倒”,而對于醫學知識的缺乏,也使記者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深入事件詳盡調查的難度,一些記者往往忽略對醫方的報道,醫患雙方的信息無法平衡,缺乏客觀性。一些媒體對醫務人員的做法、語言進行過度解讀,這樣一來就使本來就是社會敏感話題的醫患矛盾升溫。相反,如果新聞從業人員能夠挖掘出新聞的正面效應,如“手術室自拍”事件不是關注醫生們的自拍,而是醫生們不吃不喝七小時,終于成功為受了重傷的農民工保下了雙腿的話,那么針對這一事件的社會輿論就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因此,為了避免過度解讀事件的發生,要求新聞從業人員更好地踐行職業道德。
3、推動媒介融合
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相對而言都比較謹慎,言辭有律,因此在事件報道和解讀上都有理有節有度,較少出現過度解讀的現象。但也正是因為更多地考慮到媒體自身的身份,因而傳統媒體在對很多新問題的闡釋、新觀點的提出都不會進行充分的解讀,往往顧左右而言其他,不會把話說滿;而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則更喜歡直截了當、不加遮攔地一吐為快,無論是報道新聞事件,還是對事件進行解讀都直言不諱,但往往也是因為如此易造成意見過于偏激,或是為了尋求具象刺激,給人心跳的感覺而對事件解讀過度,追求讀者閱讀量多于報道真相的現象。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者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大眾,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應該積極主動地推動媒介融合,使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以適當的方式加強溝通和交流,互通不同媒體的特性和表達方式,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平衡好深入報道與過度解讀的杠桿,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營造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①李思潔,《新聞報道呼喚“正能量”——談媒體過度報道及其消極心理暗示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4(8)
②趙璐、韋路,《從道德監督報道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J].《青年記者》,2011(11)
③張心陽,《淺談新興媒體過度解讀現象》[J].《軍事記者》,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