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島剛
在臺灣政壇,觀察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這兩大陣營的方法各不相同。應該說這與根植于兩黨性格之中的黨文化有關,無法理解這一點的話就很容易產生誤讀。
在野黨的民進黨和日本的民主黨類型相似,想表達什么就直言不諱,通常是說著說著議論的話題就達成一致了,若討論停不下來就要吵架。爭論時臉色很難看,可一旦達成共識后大家都和顏悅色了。
執政黨的國民黨和日本的自民黨很像,通常在決策過程中不會把事情拿到桌面上。所謂的“幕后合謀型”,在水面下調整相互的利害關系,內部達成一致意見后再拿到臺面上說事兒,人們才得以看到全貌。但并非因此看不清內部狀況。黨內會偶爾釋放出微妙的信號,這些都不容錯過。相比之下,國民黨更難摸透,需要專業政治觀察家的眼光。
綜合各方釋放出的信號,似乎可以解讀為這一個月所發生的事都是在為王金平競選鋪平道路。
王金平是臺灣南部的高雄出生,現任的“立法”院院長。他在國名黨是一位最資深的民意代表,自從1975年起已經連續參與12次的“立法院選舉”,自1999年起擔任院長,也是臺灣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立法院長”。
首先,關于王金平的“說情門”風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決定不再繼續對他的黨內處分。這與馬英九的意向相反,馬英九曾在這個問題上主張強硬。在朱立倫做出上述決定后馬英九臨時取消了一場和朱立倫共同出席的活動,以示不滿。顯示出馬朱二人的關系出現裂痕。
另一方面,有報道稱,朱主席單方面向王金平轉達了“朱主席不出馬競選”的意向。這種內幕,如果不是有一方向外透露,外界很難獲知。或許是探空氣球吧,很難說不是為了試探某一方的反應而故意釋放的消息。
有關出馬競選一事,王金平的措辭也從“否認”轉向“模糊”的說法。最近,在報道王金平出馬競選消息的媒體上,他說“這是媒體的分析。出馬不出馬取決于我自身的看法”。就我對臺灣政治語言的理解而言,這句話似乎意味著他在為出馬做準備。
這樣想來,一系列信號顯示很可能會出現“王朱組合”,即王金平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朱立倫競選“副職”。但是也有傳言認為,朱不會出馬競選“副職”,而是留任國民黨主席輔佐王金平。不管怎么說,王金平出馬對王朱二人都有好處。所以有人猜測他們之間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有很多證據都在非常充分的間接證明這一點。
王金平一直有做“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野心,但在2005年黨內選舉時大敗給馬英九,未能夢圓。自那以后,王馬二人之間產生了難以抹去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朱立倫的輿論人氣度在國民黨中數一數二,但他本人覺得這次出馬的話對自己不利,所以傾向于按兵不動。
而年事已高的王金平在大選后能否繼續留在“立法院長”的寶座上?國民黨自身能否保住過半數席位都很難說,所以他會想在政治生涯的最后階段放手一搏,競選的動機才可能如此強烈。馬英九心中力推的吳敦義“副職”民意支持率太低。輿論基本認為他很難取勝。
如果王金平成為候選人,那么馬英九就很可憐了。一旦出現這一局面,馬英九礙于已經辭去黨主席一職,那么即使他有發言權,也沒有決策權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1月地方選舉敗北,馬英九為此負責辭去國民黨主席之職后,就等于今后候選人沒他什么事兒了。可他越是把不滿掛在嘴上,就越會受到來自黨內的壓力——“不要破壞黨內團結”。所以他不得不保持沉默。然而,選戰打響后肯定會多次出現如下場面——作為現任領導人的馬英九緊握王金平的手,呼吁選民投票給國民黨。
馬英九曾強烈批評王金平“說情門”是“臺灣司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甚至想剝奪他的政治生命。政治是殘酷的——對馬英九來說,不管他喜不喜歡,這樣的日子總會到來。